Ilizarov法在小儿骨关节感染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boy8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报告Ilizarov法在小儿骨关节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小儿骨关节感染症常合并四肢长管骨的病理骨折、骨缺损、肢体短缩、畸形等,多半治疗困难。应用Ilizarov法治疗小儿感染性骨不连能够根治。治疗范围包括:1、小儿肱骨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2、前臂感染性骨不连;3、股骨上、中、下部感染性骨不连;4、胫骨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肢体短缩畸形;5、足踝部感染畸形、骨缺损、大面积皮肤缺损。以本院治疗不同种类的骨与关节感染症为基础,较系统总结Ilizarov法在小儿骨关节感染中的应用。结果:其治疗结果满意,矫正畸形、恢复肢体长度及关节功能。但也存在不足,如小儿手术后再生长,会造成肢体再短缩问题,需要再次手术矫正。小儿下肢大段骨延长超过10cm以上的并发症多。主要常见的并发症是:1、拆架后再骨折;2、髋内翻畸形;3、延长段骨生长缓慢;4、对接点愈合慢,需要补充植骨及骨皮质削切术;5、小儿股骨骨延长容易出现过早愈合。所以对小儿骨延长的各种并发症及解决办法应当进一步研究。小儿骨延长患儿耐受性差,护理难,同时注意心理护理及关怀护理。结论:只要掌握精确技术,效果满意,骨感染能达到根治。根治骨髓炎、骨感染急性期尽可能的早期正确治疗是预防小儿骨缺损、骨不连的重要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隙撑开复位椎弓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的方法在治疗Ⅲ、Ⅳ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至2014年12月,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撑开器撑开椎间隙后,再进行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复位、椎间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32例,Ⅲ度滑脱17例,Ⅳ度滑脱15例。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联合小切口PSO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例胸腰椎后凸畸形病例,男5例,女7例;年龄40—65岁,平均58岁,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例,退变行脊柱后凸4例。
目的:评价股骨空心环钻粗隆部取骨方法在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4年4月,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中,采用自制股骨空心环钻粗隆部取骨植于骨折处,共治疗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2-67岁,平均37.5岁.
目的:探讨老年骨科的护理特殊性,以提高护理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要求全社会更多地关心老年人健康,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长寿的人随之增多,但在社会发展,交通工业日益发达的同时,各类车祸事故也不断增多,当这些不幸发生在老人身上时候,由于年老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
目的:评估后外侧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选自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单节段腹侧压迫致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3~69岁,平均53.5岁.病程1~18个月,平均6.7个月.椎间盘突出部位:其中T7/8 2例,T8/9 5例,T9/10 11例,T10/11 7例.术前脊
目的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应用于深部组织损伤、坏死,造成肌腱、骨或关节的裸露引起严重并发症.采用清创VSD技术,促进局部坏死组织清除,减少感染机会,加速局部肉芽生长. 方法:2014年3月-2016年5月对15例任意皮瓣成形后供区采用游离皮片植皮,并用VSD覆盖.取VSD材料根据缺损形状修剪成合适大小覆盖植皮区,VSD材料沿引流管修剪海绵10mm宽形覆盖在皮片与皮肤缝合处.要求减少皮片与皮
目的 分析孟氏骨折(Monteggia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保守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选择近5年内30例合并桡神经损伤的孟氏骨折(Monteggia骨折)患者,早期均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期均采用功能康复及针灸辅助。肘关节及桡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整复前需仔细阅片,认真查体,检查患者桡神经损伤程度;整复时需恢复尺骨近端骨折端及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的力线,解除桡神经压迫
目的:探讨改良Brooks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9月至2015年2月,采用改良Brooks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8~50岁,平均38岁.急性损伤15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1例.齿状突骨折按照Anderson分型,齿状突Ⅱ型骨折伴寰枢椎不稳14例,齿状突Ⅲ型骨折伴寰枢椎不稳2例.用改良Brooks技术行寰枢椎
目的: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对骨科择期手术200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最佳时间,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骨科两个病区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后择期行下肢、骨盆、腰椎手术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53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的观念执行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患者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6小时,术后按常规6小时后指导患者进食,观察组给予健康
目的:通过对晚期骨关节炎(OA)患者关节软骨中CD146+骨软骨前体细胞(osteochondroprogenitors,CD146+OCPs)进行分离、鉴定及功能活性变化检测,探索其分布、数量及增殖迁移分化等功能改变与OA退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运用PLCg1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OCPs各项功能活性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3.10-2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