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排螺旋CT后处理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ruanclass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旋CT的研发成功是CT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而多排螺旋CT(MSCT)的推出更是为影像学的发展如虎添翼,它具有扫描速度快、无间隔扫描特点,一次可完成大范围容积数据的采集,再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将这些数据经过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出人体器官多平面、三维立体及空腔脏器内表面图像等,为临床的诊治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依据.设备与方法 1.使用设备SIEMENS Definition 64排螺旋CT ,根据临床检查部位和目的,对被检者的全身各部位进行常规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由于是无间隔的螺旋扫描,我们得到的是容积数据,可以任意重建出(最薄为0.6mm)薄层轴位图像,通过CT工作站后处理软件进行各种重组,得到人体器官多平面、三维立体等图像,充分发挥后处理技术特点.2.MSCT后处理技术分类:1)多平面重组(MPR)矢状面,冠状面,任意斜面重组;曲面重建(CPR)组织拉直同层面重组.2)三维成像(3D)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最小密度投影(Minp);容积显示(VRT).3)腔内重建技术(VE).4)四维成像.3.MSCT后处理技术在骨关节中的应用 4.MSCT后处理技术在胸腹部及盆腔中的应用 5.MSCT后处理技术在血管疾病检查中的应用(CTA、CTV)讨论总结 1.MSCT后处理技术完成了从普通轴位图像向二维、三维立体图像的转变,提高了空间分辨率,丰富了影像诊断学内容,逐步改变医生的阅片方式,给我们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2.后处理技术可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病灶的形态,内部的结构,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比邻关系,以及病灶的血供特点,提供了空间定位、定性的诊断依据,为临床诊断及治疗作出指南.3.后处理技术方法很多,模式不固定,不同的技术组合,不同的医生使用,得出的图像和结果各有不同.因此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具体部位和临床医生的要求来选择不同的后处理技术,以最佳的方法表达临床最需要的内容.4.科技的发展,MSCT后处理技术将会层出不穷,更加实用,因此鼓励同行们不断创新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处理技术的潜能,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横纹肌肉瘤(RMS)的CT和MRI表现, 探讨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结合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22例有CT及MRI完整资料的RMS患者,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范围、CT密度、MR信号、钙化、出血、骨质破坏、转移及增强表现等,并比较胚胎型RMS(eRMS)和非eRMS的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 22例RMS患者中,发生在头颈部占45.5%(10/22),18岁以下占54.5
目的:本研究采用双能CT(DECT)扫描,应用双能量物质分离技术测量腰椎椎体骨钙相关CT值及骨髓相关CT值;同时对照单能量QCT测量椎体骨密度(BMD),评价DECT在骨密度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名志愿者采用DECT检查,受试者采取仰卧位并将QCT校准体模板置于受检者腰部下方,同时扫描受检者及体模.通过双能量分析软件获得钙值图,测量骨钙相关CT值及骨髓相关CT值;同时应用QCT软件测量BMD
目的:探究128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小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128层螺旋CT三期扫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共77例,探讨128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经检测,共检出癌结节81个,结节直径介于0.9~3cm;平扫多为低密度灶诊断率为51.85%,动脉期以高密度灶为主诊断率为97.53%,门静脉期多数为低密度少部分为稍高或等密度诊断率9
目的:利用3.0T高分辨磁共振(HR-MRI)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期药物治疗变化,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随访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性纳入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并行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检查患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包括T2WI、T1WI、T1WI增强,同时行常规头颅T
目的 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MRI影像学特点及其在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 ①MRI特征:57例孕囊均位于子宫前下壁,其中26例侵入子宫肌层,22例向宫腔内生长,9例突破肌层向宫外生长.病灶内信号不均匀,呈混杂长T1混杂长T2信号.26例增强后9例呈环形强化,11例孕囊边缘斑片状强化,6例病变不强化.11例子宫周围迂曲血管
目的 探讨儿童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儿童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MRI特征,回顾性分析肿瘤发生部位、形态、生长方式、瘤周水肿及信号强化特点.结果 5例病灶发生大脑半球4例,小脑半球1例,均占位效应明显,其中跨中线结构生长2例;3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1例瘤周无水肿,4例瘤周轻-中度水肿.囊性1例,囊实性2例,实性2例;囊性部分呈长T1
目的:分析成人侧脑室肿瘤的MRI 影像特点,提高侧脑室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占位性病变的MRI影像学表现。结果:大多数侧脑室肿瘤具有年龄和 性别特征;脑膜瘤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6例,脉络从乳头状瘤3例,转移瘤3例,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3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2例 ,淋巴瘤3例,室管膜下瘤2例。如脑膜瘤好发于30~50岁,女性多见;中枢神经细胞瘤发病
目的 探讨2公分以下肺部磨玻璃影(GGO)HRCT特征与病理分类的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直径2cm以下的肺部磨玻璃影152例病灶,所用病灶均是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证实的.图像评价分析内容包括:病灶位置、大小和密度、边缘(分叶、长短毛刺)、内部(空泡征、细支气管造影征)、病灶实性成分的大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大小、密度)、胸膜凹陷征、病灶与血管的关系.采用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病理组的病灶的
目的 探讨治疗前的胸段食管癌的18F-FDG PET/CT表现与病灶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相关性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经病理证实为胸段食管癌治疗前PET/CT表现.分析其临床因素及PET/CT表现与区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关系.并对165例患者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食管鳞癌160例,腺癌2例,腺鳞癌3例; 按病灶部位分胸上段37例,胸中段71例,胸下段57例;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不同b值对胰腺癌诊断价值.方法 胰腺癌患者31例;正常对照组共30例.DWI选用b值为50、400、700、1100 s/mm2,分别测量胰腺癌组织、癌周胰腺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并进行分析;分别测量胰腺癌组织在T2加权成像(T2WI), DWI(b=400s/mm2),及增强扫描磁共振图像中病灶最大直径,并进行分析.结果 b值为50、400、7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