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江名溯源

来源 :2017长三角青年学者水文化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拥有的众多水体中,西湖、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等地名在译成外语后均不会引起歧义,钱塘江江名则容易被人误解.从历史纵轴上看,钱塘江江名的历史很短.更多时候,它拥有的名字是浙江.从流域空间上看,钱塘江是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两岸中的一江还是三江总称?这个问题不仅会难倒许多浙江人,就连中央媒体的新闻播报都存在问题.本文以地名学理论为依据,以历史文献中大量存在的江名为证,比较了“浙江”和“钱塘江”江名的来源和发展,提出了放弃“钱塘江”江名的建议.至少在对外传播中改用更科学,更有历史渊源的“浙江”的拼音“Zhejiang”.这一改动不仅能够避免更大层面上的误会,还可以清楚传达浙江人民追本溯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信心.
其他文献
锌铝合金杆可用于生产低熔点、高强度合金焊丝,这种生产方法具有低成本、高性价比等优势.本文简述了锌铝合金材料的性能及其杆坯的生产工艺,并探讨了用水平连铸工艺生产锌铝合金杆的可行性,探索了锌铝合金杆的水平连铸生产技术条件.该工艺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易,成本低,无污染,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曾经担任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的云南水文化学者郑晓云教授在2014年出版的《流动的权利》中译本序言中提到,由挪威奥斯陆大学特吉一特沃蒂教授主编的9卷本《水的历史》和即将出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卷本《全球水历史》丛书,是国际水历史学会成立以来的一项标志性成果.笔者有幸,德国攻博期间在柏林国家图书馆读到过馆藏的6卷本《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最后3卷).虽然当时并不知晓国际水历史学会是1999年由联合国教科
清至民国时期的海宁海塘修建,与钱塘江的“海失故道”有很大关系.大致经过了几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受气候主导,后期主要是受技术影响,在此影响下士绅与国家,士绅与留洋分子之间展开了一定的角逐.可以说,海塘与海宁城市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海塘不断地变迁中,也使得海宁区域与周边区域环境有了一定的互动,主要有二:一为海宁海塘的修建保护了杭、嘉、湖、绍、苏、松、常七郡的生产安全;一为海宁海塘也使得周边的山林环境遭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水利始终是地方要政之一.关于中国水利史的研究,以往多关注的是农业灌溉即农田水利开发与治理等问题.而从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来看,水资源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1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商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城居者对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同时,城市水利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亦会暴露出各种矛盾与问题,这些问题在洪涝灾害的侵袭与破坏之下更趋明显,因而城市水利问题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通过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建设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网络话语权、传播权和定性权的关键环节.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网络舆情生态良好,是政府重大项目工程舆情治理的一个典范,本文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它的形成机制、循环机制及组织平衡机制,对于类似工程项目的舆情管理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石室堰位于衢州城东南二十里处的乌溪江上,因烂柯山石室而得名,对于衢州城东南各乡的农业灌溉和衢州城市用水有着重要作用.承石室堰水下游建有杨赖、东迹二堰,民国时期合称三堰.明清以来,围绕三堰(以石室堰为主)灌溉与乌溪江航运之利,农商之间曾发生多次纠纷,民国时人陈照的《衢县之三堰》、徐映璞的《衢县石室、杨赖、东迹三堰水利考》,都对这个问题有所论述.关于石室堰农商纠纷的资料,明清时期集中于现存《衢州府志》
河南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河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但是,由于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原因,河南是又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以旱涝灾害为主.在灾难面前,虽然看到了国人的劣根性,但是依然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并得到传承.河南文化在灾难之中得到发扬,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代皂李湖湖水纠纷背后一直隐藏着得利湖民与县级官府、不得利民众之矛盾.湖民为独占湖水,通过高级官员撰写《记》文,及构建与并强调曹、黎二姓割田成湖之“史实”,以对抗县级官府与不得利民众要求分水的诉求.湖水受荫范围外民众要求分水之诉求,在明中前期由湖民以湖区包纳湖税,不纳湖税不能分湖水之利以拒绝;明万历后湖税均派全县,但诉求仍被湖民否定.县级官府作为官僚体系中的基层单位,无论为保障浙东运河通畅,还是扩
明清时期运河的流经在促进沿岸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水神信仰的盛行,其中以金龙四大王信仰最具有代表性.金龙四大王信仰的兴起和传播与明清国家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活动密切相关,官方和民间共同的造神运动是其得以在运河区域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金龙四大王的庙宇遍布运河沿岸地区,在为明清官方提供祭祀场所的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商人、船工、水手、渔民等社会群体的祭祀需求,使其呈现出由上而下、由官方到民间扩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一部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治水史.中华民族的发展,自古就与大规模、有组织的治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禹是华夏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祖先,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他一生最大的功业,一是治水,一是立国.治水,奠定了立国之根基;立国,巩固和发展了治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