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恶性骨肿瘤刮除术后的治疗及预后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itialD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原发恶性骨肿瘤应在诊断明确后按Enneking外科分期的原则给予相应治疗,但原发恶性骨肿瘤发病率低,影像学表现复杂,临床诊断困难,需要强调临床、影像与病理的三结合诊断。因此临床经常遇到诊断与治疗原则不明确而对原发恶性骨肿瘤行刮除术治疗的病例,本文探讨原发恶性骨肿瘤刮除术后的治疗及其预后。
其他文献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心率变化及心率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记录扫描期间的心率变化,根据不同的心率变化分组.A组:心率变化0~4次/min,B组:心率变化5~9次/min,C组:心率变化10~20次/min,D组:心率变化>20次/min.比较不同组间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差异.
目的 验证四低(低Kv+迭代重建+CARE Dose 联合低对比剂浓度)技术腹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需要行腹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目的 探讨毛母质瘤的MSCT、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5例毛母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1例行MS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对照.1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4-67岁,中位年龄18岁.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 在20%辐射剂量条件下应用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IMR)行冠状动脉CTA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选取心率小于65bpm的患者21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在R-R间期的75%左右采用100%管电流扫描,其他时相采用20%管电流扫描。根据时相与重建算法分进行图像分组:(A组)在舒张期采用高级混合迭代重建(idose4)(A1)和IMR重建(A2)。
目的 直接CTV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前诊断的一种方法,与DSA、US、MRV相比,可多方位显示曲张血管的特点。但国内同行应用技术不尽相同。方法 30例重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三组各10例。患者仰卧,足先进,脚踝处软垫垫高,足背浅静脉预置留置针;设备为GE VCT及双筒高压注射器。
目的 该文章旨在探讨早期医护一体化干预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方法 有关研究报告,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其DVT的发生率在所有科室住院患者中为最高,高达80%--100%[1],我护理单元采用早期医护一体化干预,包括入院即展开的有效血栓风险评估、积极健康教育、肢体被动及主动活动指导、以及高危患者有针对
To compare the clinic outcome of full-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FEID) between L4/L5 and L5/S1 lumbar disc herniation.
目的 回顾分析应用双袢钢板微创治疗跟腱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本组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6例跟腱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15~60岁,平均35.6岁.
目的 探讨腓肠肌内侧肌瓣在胫骨上段恶性肿瘤切除保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6年3月,利用腓肠肌内侧肌瓣移位修复胫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4~57岁,中位数29.7岁.
目的 探讨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急诊一期修复上肢大面积软组织和长段主干血管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4例上肢严重创伤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2-55岁,平均26.25±27.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