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新型病原体--螺原体Spiroplasma的发现和研究

来源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991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颤抖病"是威胁我国河蟹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严重流行病.最初确定的致病微生物是类立克次氏体生物(rickettsia-likeorganism简称RLO),我们开展了其分离、培养、人工回感等方面的研究,明确了该病原体在蟹体内的寄生方式和感染途径.之后我们又运用国际公认的微生物种类谱系分析"金标准"16SrRNA基因分析方法对该病原体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其与非凡螺原体Spiroplasma.mirum的16SrRNA基因有98%以上的相似性.形态学及微生物学的验证表明该病原体具有典型的螺旋结构、运动性及滤过性,明确其为螺原体类(spiroplasma)微生物.这是国际上首次在水生甲壳类动物体内发现螺原体类微生物,受到国际上同行的广泛关注.近期我们又在龙虾ProcambarusClarkii体内发现了螺原体类病原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其为螺原体类致病微生物,由此可见,螺原体病害已在淡水甲壳动物中传播,并对其他经济水生动物构成了威胁,所以尽快开展此类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可以为生产实际中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水生动物新型病原体--螺原体的发现和研究作一归纳和总结.
其他文献
根田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土著动物,对低氧有良好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不同模式低氧:CoCl2(i.p.20,40和60mg/kg)诱导和混合气常压低氧16.0%O2(2.3km)、10.8%O2(5km)和8.2%02(7k
微生物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和分布最广泛的生物类型.微生物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地球上各类元素的地质化学循环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所
会议
采用石蜡切片和动物组织细胞染色法,对不同生存条件下的大黄鱼以及患肝脏疾病的大黄鱼进行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酸水解法测定不同生存条件下以及患病
会议
对养殖中华鳖(trionyxsinensis)自然发生的药源性肝病病例与试验建立的诺氟沙星、土霉素药源性肝病动物模型,运用组织化学、组织与细胞病理学方法,研究了中华鳖肝组织和细胞
会议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是鲑鳟鱼类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本文建立了Taqman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鱼类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选取IHNV病毒的N蛋白基因保守序列,利用
会议
本试验分别以0、25、50、100mg/kg饲料的维生素E水平进行了鲤维生素E缺乏的病理学和血液学研究.经20周的饲喂试验,各试验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粮中维生素E水平呈负相关,其
会议
罗非鱼(Tilapias)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形亚目(Percoidei)丽鱼科(Cichlidae),有非洲鲫鱼之俗称.其原产子非洲,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因而为联合国粮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IHN)是同被列为的二类传染病,这三种病毒病均是由RNA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可侵害多种海
会议
近年来,由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所带来的多种负因子影响,海水养殖鱼类病害的种类、发病频率及危害性逐年增加,其中弧菌病是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主要病害之一,死亡率常在80%左右,
会议
1999~2004年对安徽省巢湖市境内8个乡镇的1300ha池塘、稻田养殖的河蟹细菌性疾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蟹细菌性疾病主要出现"颤抖"、"黑鳃"、"肝腺糊化"、"腹水"和"烂肢或腐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