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两次飑线过程的对比分析及临近预报

来源 :第三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07403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2005年5月发生在浙江省内的两次飑线过程,主要应用天气雷达及实况资料对比分析了飑线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回波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江淮地区飑线短时临近预报的着眼点。分析发现,江淮低压冷锋南下型的地面形势是浙江境内产生飑线的主要背景场,低压系统东南方的水汽通最极值区往往是飑线的触发区;飑线前沿的辐合带和中气旋是大风产生的重要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天气图、云图和NCEP等气象资料,对“12.7”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PSU/NCAR的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数值模式MM5,利用双向影响的网格嵌套技术,对本次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北京“12.7”暴雪主要是在500hPa高空西来短波小槽,中层西南气流和西北冷空气,以及地面小高压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高空槽前西南气流的辐合上升运动,是降雪发生的触
本文对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0509号台风登陆后,由于低层冷空气的侵入,给江苏带来了大面积的强降水。通过对涡度平流、散度、温度平流、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我们发现它们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与台风麦莎的路径、暴雨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本文对2003年-2005年三年的4月-8月间发生在江苏的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冰雹、龙卷)过程及对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发生强对流天气时的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产品特征,提高了对强对流回波的识别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0515号台风“卡努(Khanun)”的登陆后强度衰减的原因,通过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发现,(1)台风上空对流层中上层的正涡度平流对维持和促进台风强度起到重要作用。负涡度平流减弱了台风强度。强、弱台风消亡阶段,近地面层,台风内部的前部,均由正涡度平流减弱为负涡度平流,后部的负涡度平流也进一步减弱。(2)温度平流对台风强度的作用,体现在台风上空的温度平流的上、下层之差(eφ/e1).台风有朝
本文运用美国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7月4-5日江苏省中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凝结潜热释放能使高层负涡度和低层正涡度强烈发展,形成地面至500hPa深厚的正涡度柱;使高层辐散、低层辐台和垂直上升运动显著增大-个量级:能诱发低空中尺度涡旋发生发展;使降水量增幅-个量级。凝结潜热释放是暴雨发生、发展和雨量增辐的一种重要物理机制。
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数值产品的预报信息(t1)炀的暴雨预报释用方法,推出了对暴雨历史样本形势场使用模糊聚类的客观分型技术,用此条件概率让小概率事件成为相对的大概率,更有利于暴雨指标的提炼;方法包含的信息量全面,以历史暴雨样本同期的包含大气三维空间压、温、湿、风及其释演的物理量.构建出25个数值产品参数指标作为鉴别暴雨的基础,同时也勾划出各暴雨型发生期大气高温、高湿、对流不稳定等机理结构特征,且均有具
为挺高台风预报效果,并使其客曩定量,本文运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以涡度中心为基础,在气旋性涡旋的格区中,找准恰当的“扭角”,用计算机图上作业程序确定台风位置,平均误差84Km,表明本方案有其优越之处。在预报过程中,对涡度中心的阈值和搜寻半径系数的选定,结合实际计算后的距离误差和可预报率作了些讨论。根据逐年效果统计,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数值预报产品和极值剔除法相结合,物理条件选择和历史资料统计相结合,降水强度和滞留条件相结合,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以路桥机场为中心、方圆200公里区域范围内的50个台风型降水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数值预报资料,采用极值剔除法寻找暴雨预报因子,进行暴雨统计预报的研究,最后对预报结果进行评估,用历史资料回报,计算历史拟合率,包括漏报率、空报率、临界成功指数以及正确率。再用近三
使用新一代WRF业务预报模式对2005年第9号台风Matsa进行了48小时模拟,利用WRF模式的模拟结果,对0509号台风产生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螺旋度和涡度分析,着重讨论了麦莎台风登陆前后的螺旋度空间分布、螺旋度大值中心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台风暴雨关系。结果表明,模拟的台风路径与实况路径比较接近,两者的登陆位置和时间比较一致,但登陆后穿过杭州进入安徽的时间和位置有差异。螺旋度的分布可以反映出高空天
本文利用AMSR-E反演的降水率资料和风云2c静止卫星红外通道反演的TBB分析“海棠”台风在台湾岛以东洋面上打转前后台风结构,结果表明“海棠”台风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结构,台风中心南侧螺旋云带中的对流活动较北侧明显多。本文还利用非静力模式MM5成功模拟了海棠(0505)台风穿过台湾岛再次登陆的移动路径,分析了海棠台风登陆台湾岛前后结构特征变化,并引进非对称参数探讨5号台风非对称结构与其异常移动路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