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ZrC(ZrB2)-Si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研究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98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炭纤维针刺预制体为增强体,以热解炭、碳化硅(SiC)、硼化锆(ZrB2)与碳化锆(ZrC)陶瓷为基体,采用液相先驱体浸渍裂解(PIP)法制备三组C/C-ZrC(ZrB2)-SiC复合材料:C/C-ZrC-SiC复合材料、C/C-ZrB2-SiC复合材料与C/C-ZrC-ZrB2-SiC复合材料,通过电弧风洞实验考察材料在2200K环境下的抗烧蚀性能,试验表明,C/C-ZrB2-SiC与C/C-ZrC-ZrB2-SiC复合材料在2200K环境下,600 s试验后质量烧蚀率在10-6g/(cm2·s)数量级.C/C-ZrC-SiC复合材料在2200K环境下,短时间试验后质量烧蚀率在10-4g/(Cm2·s),抗烧蚀性能逊于其它两组复合材料,这主要是由于在风洞升温过程中ZrB2-SiC复相陶瓷与ZrC-ZrB2-SiC复相陶瓷的氧化产物Zr02、Si02与B203互混,在不同的温度区间可以有效保护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全温域范围的热防护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了纳米Ni催化剂对热固性酚醛树脂碳结构演化的影响规律.XRD结果表明:经过800℃和1000℃炭化3h的试样,在纳米镍的催化作用下出现石墨化的碳(002)峰,且1000℃时石墨化更明显.SEM研究表明:600℃时酚醛树脂会在催化剂纳米Ni的周围沉积碳并析晶,形成碳包覆结构;800℃时其结构转变成碳晶须,直径为20~50nm,长径比在20~50之间;1000℃时,纳米碳晶须的长径比变小.提出了在
选用掺有Fe和稀土元素着色剂的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Y-TZP)与普通Y-TZP进行对照实验,采用不同温度下的微波烧结和普通烧结方式进行烧结.对得到的样品进行了水热老化处理,并通过SEM、XRD和抗弯强度等分析手段对Y-TZP进行了水热老化前后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微波烧结方式和较低的烧结温度有助于提高Y-TZP的抗老化性能;稀土着色剂和Fe系着色剂分别对Y-TZP的老化起到抑制和促进的作用.研
以煤系重质有机物为原料,对苯二甲醇为交联剂,在对甲苯磺酸或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缩合多核芳烃树脂(COPNA树脂).通过测定树脂的甲苯不溶物TI、喹啉不溶物QI以及残炭等参数来评价其性能.结果表明,50%浓度的硫酸,160℃反应2.5 h制得样品B树脂含量达58%,残炭率为50%,lO%失重时的热分解温度为525℃.
制备了聚乙二醇改性的氧化石墨烯(PEG-GO)作为药物载体,并研究了抗癌药物多柔比星(DOX)在药物载体上的负载及释放行为.结果表明,通过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分析结果,聚乙二醇成功改性氧化石墨烯.另外,从紫外-可见(UV-vis)光谱结果分析,药物载荷可以达到136.30%.从DOX的释放行为可知,需要90小时才能逐渐到达释放平衡.结论可知,PEG-GO是性能优异的药物载体,且有良好的生物相
纳米碳纤维因其优异的性质表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低密度、低机械性能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以乙烯一氢气(C2H4/H2)为碳源,无负载型Cu-Ni合金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自制的模具内制备出了长50mm、直径25 mm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块状纳米碳纤维,此块体的密度可达到0.3g/cm3,比表面积最高可达250 m2/g.压缩试验表明,块状纳米碳纤维为弹性体,压缩弹性模量最高达
采用热阴极直流辉光等离子体CVD方法,在氩气/甲烷/氢气混合气氛中制备出纳米晶金刚石膜,研究不同氩气/氢气流量比对纳米金刚石膜沉积的影响.对样品形貌的SEM测试表明,随着氩气与氢气流量比由40/100增加到190/10,膜中金刚石晶粒大小由约600 nm左右减小到约30 nm.金刚石膜Raman谱中金刚石特征峰逐渐降低,石墨G峰逐渐增高,反式聚乙炔特征峰及其伴峰强度加大.等离子体光谱分析表明C,是
在给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分析了冶金炉用特型碳化硅砖内热应力和机械应力场分布,用ANSYS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特型碳化硅砖内的温度梯度和热应力都较大,砖内管道产生较大的变形,机械应力较小,在某些部位机械应力和热应力相互抵消.此结果对冶金用特型碳化硅砖结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笔者通过超级电容器与电池的融合效果,认为蓄电池的性能需要增强了,经研究发现: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三种最常用的电池,在加入活性炭后均有良好的效果。文章最后探讨了超级活性炭的制备与前景。
通过与传统的丙酮回流测试方法相对比,本文发明了一种快速高效的炭纤维表面上浆率测试方法——超声波处理法,然后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比分析了退浆前后炭纤维表面形态结构及化学结构的变化.
以正硅酸乙酯(TEOS)及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炭纤维表面制备了SiC/Si02涂层,并研究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SiC/Si02涂层的制备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驱体的陶瓷产率随着VTES的加入而降低.最适宜的TEOS、VTES/TEOS及VTES溶胶浓度分别为5wt%、3wt%及4wt%时,在惰性气氛下经过1500℃热处理能够在炭纤维表面制备出均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