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问题解决中思维定势打破与新异刺激联系形成的时间进程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ia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顿悟包含了两个过程:思维定势打破与新异刺激联系形成。然而,这两个过程是不是同一神经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记录了顿悟性问题解决(中国字谜)过程中的电生理活动。实验考察了三类条件:表面相似的字谜(SUSL:学习字谜和靶字谜有一些相同的文字),结构相似的字谜(STSL:学习字谜和靶字谜没有任何相同的文字),基线字谜(BSL:学习字谜和靶字谜都是一些简单的汉字生产任务)。
其他文献
会议
记忆信息错误重组(conjunction error)是一种不同来源的记忆信息成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整体,而不被主体知觉的现象。记忆信息错误重组现象有类似于生活中的"张冠李戴"现象。研究者在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一些视觉图形(如一个红色的方形和蓝色的圆形)。而在测试阶段,让被试报告看到过的图形,被试则会报告一些信息重组的图形(如一个蓝色的方形)(Treisman等,2004)。研究者在以双音节字,
本研究探讨了汉语言语工作记忆与句法加工关系,包括行为研究和脑成像研究。行为研究发现,言语工作记忆和句法加工可能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脑成像研究发现,在言语工作记忆机制上,汉语的加工网络是额叶—顶枕颞—颞下回功能系统,其中顶枕颞网络发挥了中心的作用;在句法加工机制上,汉语的加工网络是额叶—顶枕颞—颞下回功能系统,其中额叶(左额下回)发挥了最主要作用。上述结果说明汉语言语工作记忆与句法加工是两种不同的
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是元理解研究的核心与热点,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2×2的三因素混合设计,探讨元理解监测的形式、监测线索与评价标准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其中监测形式(理解评估与成绩预测)和监测线索(记忆线索与理解线索)为被试间因素,评价标准(细节题与推理题)为被试内因素。
英国心理学家Evans在对他所提出的有关人类思维的"双重加工理论"进行3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其理论的名称和内涵等方面都有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该理论的名称而言,通常称为双重加工理论,有时他又称其为双因素理论。主要与"双重加工理论"这一名称相联系的几组概念包括:类型1—类型2,启发式—分析式,不可明言加工—外显思维加工,系统1—系统2;主要与"双因素理论"这一名称相关联的两组概念是:理性1—理性2,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