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基板玻璃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 :2016光电子玻璃及材料技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tmlb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基板技术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显示器件技术发展的需求(包括高世代化、高分辨率化、LTPS/IGZO制造工艺特点等)和自身提高线体寿命的需要。这些促使基板玻璃产品目前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主要向大尺寸与轻薄化、高热稳定性和降低制造成本等方向发展。为了改善挠度问题,需要改进基板玻璃组份设计,提升玻璃强度、降低玻璃密度。要想获得较好的热稳定性,要求基板玻璃有更高的应变点温度、更低的热膨胀率和更好的均一性。为了提升线体寿命,主要的技术措施包括提升耐火砖抗蚀性、碳化硅板老化性能、溢流砖材料高温蠕变性能等;同时需要对贵金属加工工艺进行改进,以降低挥发速率。另外,调整玻璃配方的析晶温度,抑制加工过程中的析晶发生,也是使设备长期稳定的重要措施。
其他文献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性能优良,主要用于纤维、工程塑料、薄膜和包装材料等,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大宗工业品.在产业化合成聚酯PET过程中,目前约90%以上采用重金属锑系催化剂,其在PET中的含量至少为150~300mg/kg.锑对人体及环境生物具有毒性作用,甚至被怀疑为致癌物,因此锑及其化合物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重点污染物.在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大环境下,必须研发新一代的绿色
基于c轴方向小尺度的无粘结剂丝光沸石分子筛,研制了一种乙醇胺(MEA)催化氨化制乙二胺(EDA)的MOR催化剂.制备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表面酸性以及丰富的孔结构,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乙二胺选择性.在反应温度为330~340℃,乙醇胺液时空速(LHSV)为0.40h-1,n(NH3)∶n(MEA)=30,反应压力为1.8MPa的反应条件下,MEA单程转化率约50%,EDA选择性大于70%,EDA和哌嗪
本工作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系列BiP/AC催化剂,发现当磷源为H3PO4的时候,P对Bi基催化剂有最佳的促进作用,即当T=160℃,GHSV=120h-1,V(HCl)/V(C2H2)=1.25时乙炔氢氯化转化率从68.2%增加到82.0%(所考察催化剂氯乙烯的选择性均大于85.0%),且BiP/AC催化剂的稳定性也明显提高.利用XRD、N2吸附-脱附、TG和ICP等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结果
目前,中国电石生产基本采用先进的密闭炉技术,生产过程中副产大量的富含一氧化碳(CO≥80%)的气体.这种富含一氧化碳的气体是一种宝贵的碳资源,将一氧化碳分离提纯后,可以合成碳酸二甲酯、草酸二甲酯、乙二醇、丙烯酸及其酯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特别是将电石转化成乙炔后,与副产的一氧化碳羰基合成丙烯酸及其酯是一条绿色合成路线,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乙炔经1,4-丁二醇与碳酸二甲酯或碳酸二苯酯缩聚制备聚碳酸
介绍了SMC汽车零部件在设计、材料、工艺、设备、测试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应用情况,系统阐述了技术创新在SMC汽车零部件开发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大型地面雷达罩的结构设计通常以风载为控制载荷,现国内多以统一的抗风能力要求进行雷达罩的设计,而实际不同地区的基本风压有很大的差异,为此按照一定的原则对雷达罩的抗风要求进行适当分档是十分必要的.提出的三分档法经分析表明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对提升罩体的电性能也有一定意义.进一步依据分档标准提出的全国区划结果可供产品订货方、供应商和独立设计单位参考.
对目前国内外碳纤维原丝油剂的作用与机理、主要系列、多功能油剂的组成与复配方式、工业生产中快速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讨论了碳纤维原丝油剂研发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原丝油剂的发展方向.
将不同掺量的碳纳米纤维(CNFs)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中,并通过手糊法制作CNFs/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层合板.对该复合材料进行单调拉伸、等幅循环拉伸和递增循环拉伸试验,并在加载过程中采用两电极法实时监测复合材料的电阻变化,以此来反映该复合材料的自感知能力.结果表明,加入CNFs后,由于环氧树脂基体中导电网络的存在,CNFs/CFRP复合材料电阻的变化率在三种加载方式下均有提高,即对应变和
凝胶注模体系中单体含量对成型后素坯和烧结后陶瓷的性能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以炭黑、碳化硅为主要原料,采用凝胶注模成型渗硅烧结的工艺制备Si/SiC复相陶瓷,研究单体含量在浆料配制、干燥成型、渗硅烧结等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凝胶体系中的单体含量有助于减少干燥收缩,提高素坯及渗硅后陶瓷强度及致密度等;而单体含量过高则会导致浆料粘度增加、材料性能下降.
土石坝深厚覆盖层坝基透水性强,存在漏水量大以及发生管涌和流土等渗透稳定问题,需采取防渗措施.某高土石坝坝基处于深厚覆盖层处,以防渗性能为指标对防渗墙数量、厚度和布置形式进行初步设计,应用渗流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优选较好设计方案.选取混合型两道混凝土防渗墙作为防渗体,并且两道防渗墙采用副防渗墙设于主防渗墙上游的一主一副布置格局,两道防渗墙厚度分别为1.4m和1.2m,两墙之间净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