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法研究碳纳米纤维改性CFRP复合材料的自感知特性

来源 :第二十一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930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不同掺量的碳纳米纤维(CNFs)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中,并通过手糊法制作CNFs/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层合板.对该复合材料进行单调拉伸、等幅循环拉伸和递增循环拉伸试验,并在加载过程中采用两电极法实时监测复合材料的电阻变化,以此来反映该复合材料的自感知能力.结果表明,加入CNFs后,由于环氧树脂基体中导电网络的存在,CNFs/CFRP复合材料电阻的变化率在三种加载方式下均有提高,即对应变和损伤自感知能力得到了改善.
其他文献
本文从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两种方法出发,简述了苯乳酸的合成路线,对比了各自的优缺点,以便工业过程中选择苯乳酸的高效合成途径.化学法合成苯乳酸,有着非常明确的合成思路,方法清晰,但是这些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合成步骤比较复杂、污染环境、副产物多、合成条件苛刻、不能得到单一构型化合物等缺点。生物法合成苯乳酸具有一些优点,如所用原料相对低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污染较小、目标产物明确。但是,
本文采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牺牲模板,缎烧得到C-N复合材料包覆的Co纳米颗粒,以对硝基苯乙烯的选择性加氢作为模型反应,在1MPa H2,100℃,3小时之内,反应物转化率即可达到100%,产物对氨基苯乙烯收率不低于96%,表现出对硝基加氢极高的选择性。扩大量实验及循环利用多次之后,活性均没有明显降低。当硝基与其他易还原基团共存时,选择性定向还原硝基的同时保持其他易还原基团不受影响是极具意义但富有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途径制备出粒径分别为263、235、225和190n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胶体微球.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表明微球具有窄的粒径分布和高的电荷密度.经热对流自组装途径获得红、黄、绿、蓝四种结构色膜,其反射率分别为35.6%、34.0%、41.5%及34.1%.针对背景光干扰问题,掺入酸性黑210吸收背景光,提高结构色的鲜艳度,当染料掺入量为0.49wt%时,制备出颜色艳丽的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性能优良,主要用于纤维、工程塑料、薄膜和包装材料等,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大宗工业品.在产业化合成聚酯PET过程中,目前约90%以上采用重金属锑系催化剂,其在PET中的含量至少为150~300mg/kg.锑对人体及环境生物具有毒性作用,甚至被怀疑为致癌物,因此锑及其化合物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重点污染物.在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大环境下,必须研发新一代的绿色
基于c轴方向小尺度的无粘结剂丝光沸石分子筛,研制了一种乙醇胺(MEA)催化氨化制乙二胺(EDA)的MOR催化剂.制备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表面酸性以及丰富的孔结构,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乙二胺选择性.在反应温度为330~340℃,乙醇胺液时空速(LHSV)为0.40h-1,n(NH3)∶n(MEA)=30,反应压力为1.8MPa的反应条件下,MEA单程转化率约50%,EDA选择性大于70%,EDA和哌嗪
本工作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系列BiP/AC催化剂,发现当磷源为H3PO4的时候,P对Bi基催化剂有最佳的促进作用,即当T=160℃,GHSV=120h-1,V(HCl)/V(C2H2)=1.25时乙炔氢氯化转化率从68.2%增加到82.0%(所考察催化剂氯乙烯的选择性均大于85.0%),且BiP/AC催化剂的稳定性也明显提高.利用XRD、N2吸附-脱附、TG和ICP等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结果
目前,中国电石生产基本采用先进的密闭炉技术,生产过程中副产大量的富含一氧化碳(CO≥80%)的气体.这种富含一氧化碳的气体是一种宝贵的碳资源,将一氧化碳分离提纯后,可以合成碳酸二甲酯、草酸二甲酯、乙二醇、丙烯酸及其酯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特别是将电石转化成乙炔后,与副产的一氧化碳羰基合成丙烯酸及其酯是一条绿色合成路线,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乙炔经1,4-丁二醇与碳酸二甲酯或碳酸二苯酯缩聚制备聚碳酸
介绍了SMC汽车零部件在设计、材料、工艺、设备、测试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应用情况,系统阐述了技术创新在SMC汽车零部件开发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大型地面雷达罩的结构设计通常以风载为控制载荷,现国内多以统一的抗风能力要求进行雷达罩的设计,而实际不同地区的基本风压有很大的差异,为此按照一定的原则对雷达罩的抗风要求进行适当分档是十分必要的.提出的三分档法经分析表明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对提升罩体的电性能也有一定意义.进一步依据分档标准提出的全国区划结果可供产品订货方、供应商和独立设计单位参考.
对目前国内外碳纤维原丝油剂的作用与机理、主要系列、多功能油剂的组成与复配方式、工业生产中快速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讨论了碳纤维原丝油剂研发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原丝油剂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