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及其对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ke0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NECP2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我国逐日气温资料,首先分析了2013年夏季青藏高原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脊线)的低频振荡特征及两者的联系,然后初步分析了低频环流系统及对2013年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 2013年夏季,青藏高原季风的强弱变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都存在显著的30-60d低频振荡,从6月中旬到8月末,高原季风低频振荡变化与副高南北位移低频变化的同期相关系数可达0.48,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2)在夏季,当高原上处于弱的高原季风低频振荡相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较南,在高原纬度范围(在25°N~35°N之间)的纬向方向上,低层600hPa上自青藏高原到西北太平洋地区都是低频反气旋环流系统,高层200和Pa上是低频气旋环流系统,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相反,当夏季强的高原季风低频振荡位相时,低层青藏高原到西北太平洋都是明显的低频气旋环流系统,长江流域温度相对较低,我国仅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出现的温度正距平和高温天气.
其他文献
为了深入了解沈阳地区大雾发生规律及与相关气象因子关系,进而更好地开展大雾预报,利用沈阳市1951 2011年大雾资料,分析了沈阳市大雾气候特征及与气象条件关系.结果表明:近60年沈阳雾日年总量呈显著减少趋势,但不同阶段存在差异.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雾日年总量维持较高水平,70年代末期—80年代中后期雾日年总量明显减少,在此之前雾日呈快速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雾日年总量突然增高,
龙卷分为超级单体龙卷和非超级单体龙卷,超级单体龙卷由超级单体风暴产生,通常与中气旋相联系,非超级单体龙卷与非超级单体风暴相联系,通常与边界层内小尺度的涡旋气有关。非超级单体龙卷的发生频率远大于超级单体龙卷的发生频率,相关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拟,对发生在黄淮流域的2次EF2级非超级单体龙卷风暴进行诊断,重点分析非超级单体龙卷的低层流场结构和形成过程。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位于中国气候分界线秦巴山脉的南麓,同时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汇地带"龙门山断裂带"的北端,1975年的松潘-平武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芦山大地震等强烈地震发生后,"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山脉的区域性地震后效应的地质灾害显著发生,强降水叠加的地质灾害效应也愈加明显.因此,"龙门山断裂带"地区的强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的研究对气象和地质领域的防灾
冰雹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具有特定地理、地形环境区域的触发而产生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所形成的强局地性灾害性天气事件。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冰雹灾害多发地区之一,春夏两季冰雹出现频繁。新疆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加之以戈壁为主的下垫面致使新疆的气候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的南、北疆两大气候区,南北疆又包含许多光热资源,水分资源,下垫面等各有其色的具有局地地形特征的小气候区域。所以,在同样天气
10~30天时间尺度的延伸期预报已成为天气-气候无缝隙预报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对于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主要是根据季节内振荡的传播,如孙国武提出的低频天气图法、根据MJO振荡(30~60天周期)传播的延伸期预报法。目前延伸期预报主要应用于强降水、台风、寒潮及灾害预估。本文从中国756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中提取出四川49个国家站2000年~2010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数据,并对其日平均降
以往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重庆夏、秋季降水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超过95%.当副高脊线位于28° N,110° E(即重庆位于副高边沿)附近时,多出现区域性暴雨.统计分析1980年至2011年,重庆全市34个区县地面气象观测站日雨量资料,重庆位于在副高边沿,且在同一天内至少有9站以上出现暴雨天气过程,共有14例,其中8例与西南低涡有关(1999年至2011年),6例与长江切变线有关(1980年
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直接对对流层中层大气产生影响,其独特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影响着东亚甚至全球的环流形式。西藏地区在青藏高原地域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对西藏地区积雪分布特征和积雪等级的评估研究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研究建立一种能够反映降雪总量、降雪强度、降雪范围和积雪时间的综合预估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能够帮助研究高原积雪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热带季风的低频变化与台风活动有紧密联系。水汽输送作为季风环流的载体,既能反映季风的强弱,又可直接影响台风强度的变化。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逐小时台风中心气压、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分析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南海加强过程中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着重探讨10-30d低频水汽输送对其的影响,并从低频场寻找台风强度变化的前期信号,以期为台风延伸期预报提供线索。研究结果表明:(1)
选取近年来江苏省境内出现较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三次过程分别为2007年的7月9日、2009年的7月23日和2004年6月25日,综合运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和雷达数据对三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形势演变,实况降水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WRF中尺度模式进行数值模拟,模式结果较好地再现了几次过程的降水时空分布,进而可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进行诊断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315个台站近50 a(1963-2012年)月平均地面观测资料,揭示了东部地区冬夏季地面比湿对区域尺度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0a东部地区冬季比湿呈现一致上升趋势,且趋势值在秦岭-淮河北部明显高于其南部;夏季比湿变化趋势值小于冬季,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北正南负"的分布特征.(2)冬季比湿基本随气温升高呈指数增大;夏季比湿总体也随气温升高而增大,但当气温超过某一阈值时,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