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下击暴流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天气实况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西安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一次下击暴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地形的下坡作用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为下击暴流的产生提供了前期的动力抬升条件;单站气象站要素变化表明,下击暴流发生前湿度有一个突降过程,下击暴流发生时,湿度又开始突升;下击暴流的形成和发展在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表现为两块强回波的合并、加强以及弓状回波的形成,组合反射率剖面图上表现为回波核心高度的迅速塌陷;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逆风区”面积和速度值的增大;下击暴流产生时最大液态含水量超过65kg/m2,而液态含水量突降到50kg/m2以下则预示着下击暴流已经减弱和趋于结束。
其他文献
针对2008年西江流域大洪水期间提出了体积降水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在计算出西江流域和其各子流域逐日和总体积降水量的基础上,将体积降水量与水文站的水位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建立洪水水位预测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前期累积体积降水量与延迟3天的高要水位存在着高度的线性相关,从而可建立洪水水位预测的计算公式,提前3天作出西江下游水位的预测,实际应用效果好。另外,讨论了流域体积降水量的预报问题,用国内外数值天
利用安庆地区1971~2003年9个站点风速气候资料和2005年8月至2006年7月沿江河谷地区陈岭、白岭洲风塔精细资料,研究了安庆沿江地区风能资源特征。结果表明:风能分布存在区域差别,安庆沿江河谷地区(尤其是望江、宿松)环境风速比较稳定,西北部大别山区风速下降明显。全区风能普遍较高,受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安庆市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江河谷西部,望江、宿松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80~90瓦/米2,年有效
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东西移动受一方程组控制,具体包含下列动力热力因子:(1)大气纬向(东西)温度梯度;(2)大气垂直温度梯度;(3)地球赤道角动量,(4)脊点所处纬度;(5)平均位势高度;(6)大气经向(南北)风垂直切变,分析进一步表明在西脊点和东脊点两侧分别对称存在两个性质相反的纬向(东西)热力环流(类似沃克环流),另外副高东西移动幅度正比于经向(南北)风垂直切变,最后副高脊点的东西移动也会受到类似
由于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是两个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实体,两者紧密相联,且均对华北夏季降水有明显作用。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大气环流因子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SVD等方法讨论了夏季北极涡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夏季北极涡及副高对华北降水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1)北极涡的变化不仅与高纬高度场密切相关,
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春季气候的联系。研究发现春季IHO表现为明显的两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质量间的“跷跷板”分布,且有相一致的垂直环流结构。对去除AO(北极涛动)、AAO(南极涛动)信号后的纬向平均地表气压作EOF分析,发现其第一特征向量IHO特征明显,其对应的时间系数与IIHO相关系数高达0.93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NAO年北半球冬季阻塞发生频率和生命期的统计特征,发现北大西洋在NAO负位相时下游阻塞发生频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NAO正位相则有利于欧洲长生命阻塞的发生和维持;北太平洋阻塞在NAO负位相发生频率明显更高,在NAO正位相阻塞的平均持续时间更长。通过分析强NAO年三个区域(北大西洋、欧洲和北太平洋)对流层平均大气斜压性随纬度的分布情况,表明大气斜压性随纬度
采用NCEP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场资料,分析了2007年6-7月淮河流域暴雨及江南、华南异常高温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副高强度强且南北位置相对稳定,表现出东西进退明显于南北移动的特征,副高南北两侧对流降水的凝结潜热释放所致的上升气流共同激发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的下沉运动,对副高强度及其位置变化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双阻型的建立、强劲而稳定少动的中纬度
动态相似统计释用是指利用相似性原理,从历史资料中筛选相似样本,并对这些相似样本建立MOS(Model output statistics)或 PP(Perfect Prog)回归方程,它比一般的回归统计能更充分地利用相似样本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到相似样本之间的区别,无论样本的相似程度如合,其在回归方程中的作用都是相同的,称之为等权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等权思想的回归方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
本文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TBB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6月8日—10日的一次华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侧的阶梯槽不断在贵州、湖南及两广地区合并加深,为此次华南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而中尺度对流云团在低涡的东南部不断产生和发展是造成此次华南暴雨过程的直接原因。针对此次暴雨过程,利用WRF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并进一步讨论了边界层
利用2005年到2008年4-6月份micaps资料,查找500hPa华北到东北有冷涡,500hPa和700hPa江苏境内都是大片的西北气流,当天午后到夜里出现强对流天气的若干典型个例,借助micaps3.0通过对多个个例的物理量资料分析,得知它们共同的发生强天气的机理,还分析得知不适合诊断该类对流天气物理量和较适合使用的物理量;并分析各例的大气探空层结曲线,得知它们的对流层结不同其它类型,并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