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源于“更好”的教学追求--追问与探觅“最好”的体育教学

来源 :2016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arpgu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找寻最好的一个”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结果的“冷追问”,带来了一系列的“热探索”.通过深度的探觅与分析,提出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找寻“最好”的学生转变为为学生找寻“更好”的自己;从追求教学目标的“全部”达成转变为“更合理”的达成教学目标;从,墨守“固定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追求“多样同效”的教学内容;从追求“最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追求“更适宜”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更好一点,往往比找出一个最好的学生来得更好.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一点”,才能让体育教学变得“最好”.当体育教师从找寻“最好”的学生转变为指导和帮助学生找寻“更好”的自己时,在其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较以往会有潜移默化的转变:不再刻意追求所有的学生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再墨守陈规于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再一厢情愿地去寻找最好的一个教学方法等等。在整个教学中,教学理念成为一种隐性的“顶层设计”,教学目标从设置到达成都贯穿始终,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则需要教师根据校情、学情做出灵活的调整,教学评价更是融于教学设计之中、融于教学过程之中。这些都是从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更好一点的视角出发。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提高,那么整个学生群体就会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会提高。行走在体育教学道路上的将不断地提醒学生,着眼于做“最好”的自己,更需要着手去做“更好”的自己,“更好”就是“最好”。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一点”,才能让我们的体育教学变得“更好”;只有不断地追寻与探觅体育教学的“更好”,才能拥有“最好”的体育教学。以上就是笔者对“最好”的体育教学的一个浅浅的诊释—“最好”源于大家的“更好”。
其他文献
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学校要转型,源点在课程.去年,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扬中市结合实际,提出了“以课程改革之劲风,创扬中教育之引擎”的工作目标.按照既定的课程改革“时间表”,从本学期起,课程改革将由宣传发动和先行先试转向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一直紧紧抓住教育的内核做文章,聚焦“素养”与“质量”,以“深度变革”促进“深度转型”.主要有以下四点做法:建课程,立足特色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张家港市课堂教学交流展示月活动如期拉开帷幕.从1999年开始,一年一度近一个月近一千节的课堂教学展示,集中体现了张家港市对理想课堂的不懈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给每一个孩子最好的发展?”2010年开始,张家港教育人在生态体验理论的指导下,承担《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研究(课题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踏上了追寻理想教育的生态教学之旅.,开
思维能力是人的核心能力,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有机、复杂的系统.正是这些要素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决定着教师的言行,决定着教学方式,决定着
学校,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或者说学校的使命是什么?学校存在的价值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教育、学习和成长.这也应该是学校的使命所在.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素养、一种大智慧.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学习是终生学习,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技巧,还要提高理论高度;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教育科研落实这一工程需要解决统整的问题.在课程统整背景下,以“林—树”作喻,提出了“林—树”式课程统整,试图系统性、结构化地变革学校课程,变革教、学、评方式,建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常州市实验小学(以下称“常州实小”)作为常州市内的一所百年名校,历经岁月沧桑,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底蕴。进入“十三五”,学校深刻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要使师生成为“人人都是吸纳的
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将其视为立校之本,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高速引擎.通过实施“三一”战略——以“王笑梅名师工作室”为学校创新发展的第一引擎,以前瞻性项目“第一课程:儿童美育建构”为学校创新发展的第一增长点,以“信息化试点”为学校创新发展的第一契机,创造了“通州实小现象”.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被中国的教育界所重视起来.生成性教学得以成立以及发展,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其指的是师生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生成性教学的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管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生成性小学教学改革的探索进行深入的分析.学校在推进
研究性课堂,是十五年的坚守.从十五的研究性学习到十一五的研究性课堂,从十二五的基于学科特质的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到十三五即将展开的研究性课堂文化的努力生长升华研究,确立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式、经历研究过程、评价研究成果,以此提升研究性课堂的品质、改变孩子们学习的方式,锻铸孩子们能够伴随一生的核心素养.
“十二五”以来,在江苏省教育厅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引领下,我校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高度重视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厚力,以文铸魂,建设自觉、专业、人文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文化,形成特色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铸造教育科研文化品牌.进入“十三五”,我校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统整教育科研资源,创新科研管理思路、方法和措施,全面提高科研品质与水平,形成扎实、灵动、多样的教育科研文
近年来,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围绕“循道崇真”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建构“童真文化”建设体系,秉承“做真人,真做事”之校训,以“归真,让管理更科学;绘真,让环境更生态;修真,让底蕴更厚重;达真,让教学更生动;储真,让心灵更美好;练真,让童年更精彩”为办学路径,努力构建童真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向上生长,享受幸福、生态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