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联合胆汁回输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第二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入径指南与规范”工作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应用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总结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汁回输组23例,单纯外引流组18例,内引流组19例,分别检测术前当天、术后第6、10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比较三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①术后三组患者ALT、TB、ET、TNF-α、sIL-2R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第6天胆汁回输组明显低于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术后第10天内引流组与胆汁回输组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均低于外引流组(P<0.05).②术后三组患者Alb和PA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第6天胆汁回输组高于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术后第10天内引流组与胆汁回输组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均高于外引流组(P<0.05).③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胆汁回输组低于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P<0.05). 结论: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符合生理,能更快地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后的营养状况,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减少治疗费用.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具有简单、安全、有效、价廉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慢性肾病的进展过程中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越来越普遍,为了进一步明确肾阳虚证的生理生化特征,更好的把握肾脏病的辨证论治,增加中药的运用准确度,提高慢性肾病的得临床疗效,我们对肾阳虚证的确切定义做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现将肾阳虚证三轴系功能变化的研究结果进行报告。
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是通过中心静脉置管供给病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要素.临床实施胃肠外营养支持首先要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静脉通道,PICC不失为进行静脉营养支持的良好途径.笔者通过对我科13例应用PICC进行长期静脉营养病人的观察,分析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详细阐述并发症处理方法,强调专业的护理可延长PICC使用时间,减少患者费用.
本文对肠内营养输液泵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中,对营养液输注速度的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能提供适当压力以克服阻力保证输液速度,可有效减少胃和食管不适的发生。
本文对静脉治疗与导管相关感染防护操作规范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置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由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实行置管与维护操作,是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肠外营养血管入径指南的循证基础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输液途径选择、穿刺部位选择、超声引导穿刺、并发症防治、导管保留等进行了论述。
本文对肠内营养管饲途径应用指南的建立过程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管饲途径的选择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满足肠内营养需要;置管方式尽量简单、方便;尽量减少对患者损害和有利于长期带管。
目的:探讨和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给予肠内营养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施肠内营养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发生1例腹腔感染,2例轻度腹泻,经对症处理后无一例中途中断肠内营养支持. 结论:术后肠内营养能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水平,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加强胰十二指肠切除
本文对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解决了因缺乏肘部静脉而需插管治疗的病人的难题,共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126例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综述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指导护理人员正确进行肠内营养,加强管道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肠内营养的效果.
目的:探讨鼻胃管(Pur Tube)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89例食管癌根治术中放置鼻胃管,探索操作方法;术后24h开始以能全力为主的EN,观察病人反应,在第9天作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鼻胃管及能全力进行食管癌切除术后EEN是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