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拮抗甘遂毒性部位致炎作用的减毒效应评价

来源 :2008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大枣各分离部位拮抗甘遂毒性部位致炎作用的减毒效应进行评价,初步确定大枣中具有解毒作用的有效部位。 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和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以MTT法分析脾淋巴细胞增殖和Griess法分析大鼠腹腔巨噬细胞NO释放情况。首先观察甘遂各提取部位对脾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影响,对分离得到的甘遂各部位进行毒性评价以确定毒性部位;再以确定的甘遂毒性部位评价大枣不同提取部位对该毒性部位的拮抗作用。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大枣部位E对甘遂95%醇提物致小鼠胃肠急性损伤的影响。 结果:甘遂致炎的毒性部位群为GS-3;大枣提取部位B、D、E对甘遂毒性部位GS-3的致炎毒性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部位E对甘遂95%醇提物致小鼠胃肠急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结论:本研究以细胞模型分析了甘遂致炎的毒性部位,继而确定了大枣拮抗甘遂致炎毒性部位的活性部位,为进一步进行大枣的减毒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国内外方剂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方证对应的研究方法及思路。即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阐述复方的整体调节作用,并寻找中药复方的组合靶标;利用报告基因,酵母杂交,细胞化学等技术手段建立复方药理研究的平台及方法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配伍、成分、效应相互作用的研究体系。从而保证方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产生具有创新性、自主产权并能持久发展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不仅可以推动理论发展,更能指导临床治
以历代活血化瘀方作为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来源,对原始资料进行标准规范化处理,建立中医方剂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活血化瘀方组方配伍规律,如方药分析,主治病证分析、主治病证与药物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历代活血化瘀方的源流分析。课题研究的关键在于方剂的筛选、信息的规范化处理、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数据挖掘方法的选择。
依据王永炎院士“中医药研究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与周俊院士“中药复方是天然组合化学库”的学说,指出中药药效物质化学组成多元化,而又具有多靶点作用机理,是一个具有大量非线性、多变量、变量相关数据特征的复杂体系。提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组合筛选”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把组合化学“以分子最大的多样性模拟生物多样性”原理及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到中药复方复杂体系研究领域。以中药复方组方药味的重组合分组及多种分
为探索类方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和研究途径,本丈对一组抗湿热证痛风二妙丸类方(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加味四妙丸)研究其基础方效应物质基础在类方配伍中的作用及配伍变化。以降尿酸,抗炎、镇痛、免疫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为指标,评价二妙丸类方及其组方药有效部位正交组合抗湿热证痛风的生物效应,通过正交表分析,明确二妙丸类方中各组方药有效部位的配伍作用及机制。分别建立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GC、HPLC
本文以用于治疗血瘀证的四物汤类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组成配伍规律。将方剂中的中药分别按性味归经和功效进行分布,应用计算机图形化技术在三维空间里形成分布图,总结分析用于各类血瘀证方剂的性味归经、功效分布图的共同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四物汤类方相对应,研究其配伍规律。通过该方法得到了用于不同血瘀证型的四物汤类方的共同特点,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四物汤类方的“君臣佐使”配伍规律进行了解释,与传统中医理论一致。
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复方的临床合理用药和开发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和经典复方黄连解毒汤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目的:研究五种补益方对环磷酰胺造模小鼠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MN、Rt-PCR、抗氧化指标、流式细胞术等检测骨髓细胞微核率、p53基因表达、GSH、cAT、sOD、MDA、脾指数、脾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等。结果:五种补益方能拮抗环磷酰胺造成的小鼠骨髓细胞、胸腺细胞的增殖抑制;拮抗脾细胞增殖抑制(理中汤不明显);抑制脾萎缩;降低骨髓细胞微核率;拮抗小鼠血清CAT的降低;拮抗小鼠血清GSH降低(理
目的:探讨大鼠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变化及仁术健胃颗粒对其的影响。方法:用原位DNA断裂位点末端标记(TUNEL),免疫组化SP法显示PCNA,利用图像系统分析计算PCNA增殖指数(PI)及凋亡指数(Atmptosis Index,AI)。结果:TUNEL检测细胞凋亡显示:在模型组大鼠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胃黏膜(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共振算法,通过向色谱信号引入一定强度的外加能量场实现多组分弱色谱峰的同时检测。以对位红和苏丹红I-IV分析对象,对实验信号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避免传统随机共振算法中含量低或响应弱的组分的色谱峰受到抑制的问题,不同浓度样品的弱色谱峰均得到了显著增强。可以预计,多组分随机共振算法将在农药多残留检测以及中药微量活性物质分析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在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效应评价的基础上,对其效应部位(SF-7)的效应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采用HPLC法对效应部位SF-7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对效应部位SF-7、化合物组合物及各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效应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HPLC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效应部位中7个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即香草酸、咖啡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香蒲新苷、异鼠李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