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六经病辨证

来源 :全国辨证论治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5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伤寒六经辨证方法,他所言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并以此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其实质包括了手足阴阳十二经脉.<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为一切外感病在发病过程中的辨证分类方法,主要应用于一些急性病和发热的病证.伤寒六经分证的意义:即是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状,并根据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病势的进展缓急等,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演变规律;归纳出一定的征候类型,而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笔者在临证时,发现这些病证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传变迅速,如何准确地把握脉证,辨证准确,以应对复杂的疾病,是每一个临床医生都必须要掌握的.本文把<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辨证做一全面的归纳整理.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博大精深地,临床上,只有准确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灵活地应用仲景的六经辨证方法,正确把握脉证,综合四诊,脉证合参,才能在临床上应对复杂的疾病.
其他文献
一书为唐宗海的早期著作,初刊于1884年.全书共分八卷,首卷阐述基本理论,包括对阴阳水火气血的认识、男女异同、脏腑病机、以脉证判死生、用药宜忌等等;卷二至卷五主要根据病变部位分别对血上溢、血外渗、血下泄及血内瘀四大类共三十二种血证的辨治进行论述;卷六论述血证兼见的各证;卷七、八为方解.本书集当时血证诊治之大成,并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治疗经验,为世所推崇.本文论述以下问题:一、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二
张仲景,名机(约于公元150~219年在世),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约于公元200~210年写成合十六卷,其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自卷二第五至第十二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即六经病证的辨证论治,书中包含着许多秦汉时代的医学进步思想,主要继承了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思想,伤寒学说成为中国医药学中最重要的学说之一.本文研究: 一、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二、汤方辨证论治。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
系柯琴所著.柯琴,字韵伯(公元16621735年),号似峰,浙江慈溪(今余姚县)人,后迁居于吴之虞山(江苏常熟).柯氏于、均有深刻研究,著有四卷,二卷,二卷,另著有一书,惜忘佚不传.1以证分类研究2之六经是为百病立法3对中"合病""并病"理论的阐述4认为之六经是"面"而非经络5反对"三纲鼎立"说6对中方药应用的发挥柯氏还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中方药的应用及主治有所补充,如其用桂枝汤治久疟、久痢等
清末医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崃固驿镇)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享年87岁.是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一、辨证以阴阳为纲二、论治善用经方,用药擅用辛温热药三、对阳虚证的治疗、温热药的使用独俱心得由于温热之品,用之不当,则遗害立见,现被许多医生视为畏途.所以,深入研究郑氏的温法及对温热药的运用,对丰富治疗学思想,确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为金代李杲所著.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其独创的脾胃内伤学说而被后世尊为"补土派"的鼻祖.取"藏灵兰之室"之义而命名,以示所论弥足珍贵.全书分3卷21门,共284方.上卷自饮食劳倦至眼耳鼻计6门7论,中卷自头痛至妇人计6门5论,下卷自大便燥结至小儿计9门7卷.每门下首列方论,述其证治大要,次列诸方,间附验案以证其说.该书内容丰富,集中体现了李氏的学术特点及成就,可谓东垣
十五卷,金·张子和等撰,成书于公元1228年.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张氏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治疗经验,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本书并非出自张氏一人手笔,其中前三卷(除第三卷后两篇)和第十卷的"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为张氏亲笔,其余主要由其学生麻九畴、常德等人将其平日临证见闻、经验整理而成.本文主要论述:1.辨证重邪实证据。2.论治重气血流通。3.汗吐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总之,汗吐下三法在具体运用
陈自明(公元1190-1270年),字良甫,宋代临川人,三世为医,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谕(教授).怀有济世活人的志向.深得要旨,博览历代医家著述,遍行东南各地,汲取诸家之长,并继承家传良方,因而医术高明.他尤精于妇、外两科,撰有和二书,在中医外科和妇科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1提出妇科诊治纲领2辨月经病和五色带下3立胎产生育注意事项4治疗尤重冲任二脉5用药经验综上所述,集宋以前妇产医学之大
(以下简称)是张仲景所著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书,其在理论和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古今医家都极为推崇此书,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二、讲究脉学,以脉论病三、注意鉴别诊断四、病证结合五、重视护正,不忽视祛邪六、强调治未病七、治法丰富,剂型多样上
一书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较晚些时之著作,刊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一名.全书计有补剂、用药、中风、咳嗽、吐血、治法、制剂、延医、秘方、宗传等名论十九篇,集中反映了徐氏独特的学术思想.其写作目的为针对"乃世之医者,全废古书,随心自造,以至人多枉死,目击心伤."实因"悲悯填胸,不能自已"而作.作者着重剖析了当时医界的流弊之著述.书中还有宣传基本医学知识的内容,反映出灵胎宅心仁厚,乐为仁术,的确
本文首先对《医原》做了简要介绍:石芾南,于咸丰年间,汇集前贤之说,参以己见,撰成3卷,意在对医学原旨进行探讨.本书初刊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凡3卷20篇,卷上述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卫气营气循行法度、百病提纲、望病察神等;卷中论闻声、问证、切脉诸辨证方法及内伤大要、湿气致病等;卷下论女科、儿科、伤寒诸疾的辨证论治及燥气致病、用药大要等内容.然后论述了辨证论治方法、特点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