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书编集、经典生成与“轴心时代”的再认识--以《韩非子》为中心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考虑到先秦古籍的成书通例与文化元典的经典生成过程,那么,我国的“轴心时代”,其实更多是就先秦子书那些元典类的著作而言的:所谓“轴心时代”的“精神导师”,也更多是指那些“元典”的创制者—它固然主要是学派的创始人,却也离不开其门人后学,或者说,是与整个学派相关的。余嘉锡先生说:“盖古人著书,不自署姓名,惟师师相传,知其学出于某氏……即为某氏之学。”也就是“推本其学之所自出”,从而“明其为一家之学”。这里的“一家之学”才是“精神导师”的本质所指。钱存训先生也说:“采用某人名义作为书名的书籍,不一定完全是某人的著述,也许是他的门人记述他的言行,也许是某一学派的学者,用其学派中最权威的人名作为所著的书名。流传今日的先秦著作,都多少曾经汉代学者删定,因此很难确定在某一部书中,哪些是原著,哪些是后人所增添。”其意与余先生大致相同。只有从“一家之学”、“一家之书”的角度认识“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及其思想史意义,从古书体例及学派传承的视野去考察“轴心时代”元典的生成过程,关于“轴心时代”意义的理解,才会深刻得多。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文化史、史学史、文学史上的重要典籍之一,《史记》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愈来愈得到重视.到了宋代,文章批评深入发展,文章学成立,司马迁《史记》通过文章学构建得以接受.《史记》既是史学经典,又是文章学经典,在汉唐都有了较为广泛的接受。宋代文章学深入发展并形成体系,使得司马迁及其《史记》在文章学方面得以接受并有着重要价值。
梁章钜重提六朝“文笔之辨”与阮元一样意在提高骄文地位,批驳桐城派古文家贬低骄文地位,以散体文为文章正统的观点。继承阮元之外,梁章钜的文章学观点也具有独特性。第一,相较于阮元否定古文家的散体文为“文”,只承认比偶、声韵的骄体文为“文”的矫枉过正;梁章钜的古文、骄文之辨更为通达、折中,认为“文笔之辨”是六朝文论的范畴和语境,只是自己立论的依据和手段,实已不能规范明清的文章学格局。第二,梁章矩主张骄散结
中国古代文论中,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以时间上开古文评之渊薮,又在古典散文作家风格论、文体论,尤其风格气质论等事关文学理论本质方面经典简约的评说,而在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上占据极重要的地位."论文之书,始于《典论·论文》""三古之文尚已.赢秦、炎汉,无格律之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论文之说出,《典论》其首也."其首创性与理论指引性,都对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建构无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散文不可能迟至商代才起源,所谓的甲骨文己是成熟的庞大文字体系,实际上与《说文解字》的庞大文字体系差不多,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如此庞大的文字体系不可能仅仅用于记录占卜,所以,以所谓的甲骨卜辞为中国散文的起源实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研究不是也不应该以西方的文学标准为主导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进行西方式的、纯而又纯的文体细分和文体辨别,而是在关注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情况之下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体融
清代以前,骈文的演变大体以晚唐李商隐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到魏晋到李商隐是一个阶段,从李商隐到明代是一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两汉萌其芽,魏晋发其端,南北朝鼎其盛,隋唐流其风,以南北朝骈文为代表;在后一阶段,晚唐改其辙,两宋定其调,元明等而下之,以宋四六为代表.从名称看,前一阶段从梁开始以"今文"、"今体"称,后一阶段则主要以"四六"称;从创作看,两个阶段亦有明显不同.以两阶段的代表为例简要说明:南
"小大之辩"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篇.在极大和极小之间跳跃转换,通过制造巨大的反差来质询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而表达自家思想,在《庄子》一书中是一种频频出现的做法,对此,学界已经有所关注."小大之辩"的内涵,其在庄学之中的位置、作用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论述;庄子提出这一命题的思想史背景,特别是可能受到了惠子的影响、刺激,也有学者论及.不过,如果不将视野局限在庄学乃至于思想史领域,会发现,"小大
本文从通论性综述、文献整理考辨、具体作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加以回顾和概述,以期能对桐城派序跋研究成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对其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明末三十余年间的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当数发源于楚地,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钟、谭等人,不仅有志于诗,而且有志于古文辞,对"文"之涵义、文章作者修养及文章写作技法等发表过不少见解.对此,学界尚未予以关注.
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汇中,西方社会学的大量涌入及广泛传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虽然当时中国学界对社会学的理解并不见得完全准确,且传播过程中纷争不断,但它带来的一系列新观念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很多学入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思维,而且渗透到他们学术研究的各个角落.刘师培也是一个典型.他积极学习各种社会学著作及其理念,并在研究方法上将之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相结合,社会学很快成为刘师培学术研究的新方法.1905-190
虽然说学术界目前对骄文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对于骄文的形成时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是从众多论述者的描述中仍然可以看出,钱锤书对于骄文流变的基本意见,也与众多论者大致相同,他所谈到的重要人物,在众多学者的论述中,也都属于非常重要的人物,这可以视为钱锤书在骄文流变研究上的一个创见。考虑到钱锤书写作本文时仅仅是一位24岁的青年,其国学功底之扎实,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