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世界的范式转换:建设明天的图书馆

来源 :第八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人们认同技术已经成为图书馆拓展服务疆界和提升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以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服务意味着数字化转型,这种转型不再局限于技术的使用,而是关乎如何利用技术助力图书馆员和用户.图书情报行业已经深受其影响,因为用户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为图书馆挑选相关与可靠的丰富资源带来了麻烦.因此,为了应对多媒体学习、跨学科研究带来的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持续挑战,Web2.0技术被视为了图书馆的推动力.在此种情况下,图书馆只有适应Web2.0并接受挑战.Web2.0图书馆不仅是网络环境下高质量知识分发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成为未来可用信息的存储方.在此种视野下,图书馆使得信息的获取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并寻求消除信息利用与复用的障碍.Web2.0注定会给图书馆带来观念、文化和实体上的变化,用以跟上用户及其信息搜寻行为的变化脚步.Web2.0在图书馆的应用将为馆藏、服务和服务提供方式带来有益而深刻的变化.馆藏将更具互动性,可以被充分获取.服务也将相应变化,从向用户提供受控访问更多转向帮助信息传递、提升信息素养.基于此,对大量革命性的技术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本文以集体记忆为理论视角,通过对《辽宁日报》《吉林日报》和《黑龙江日报》三份地方报纸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性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探究了地方主流媒体对"九一八"事变的媒体记忆建构.简言之,地方媒体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性报道呈现出遮蔽创伤的倾向,通过使用赞扬和褒奖话语凸显"本国自我"的美好形象,并且间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强化了东北人民的集体认同感,将东北人民的抗战精神纳入民
由于社交媒体与生俱来的及时性等特点,在主流媒体报道中,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把社交媒体作为消息来源.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限定在某类特定报道或者某个社交媒体,很少有学者把精力放在国外记者对当地社交媒体的日常使用与选择上.鉴于此,本文研究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国外的新闻记者如何引用中国的社交媒体.本文首先对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纽约时报》上明确提及微信、微博的新闻报道做量化研究;其次选取其中微
新媒体环境下,作为具有价值引导使命的官方媒体,需要一种新的形式来进行,采用何种方式,或许将那些自媒体人所生产的"心灵鸡汤"作为推送的内容就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延续、一种正能量话语的构建.这种在移动互联网上容易带来流量的文章类型,对于官方媒体或许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而通过对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具体考察,笔者发现"心灵鸡汤"这一类型的正能量文章在"夜读"中有着特定的人群指向,年轻人是这一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社会交往和支付的网络化,公益众筹门槛低、易操作的特点使得人人都可参与.本文以"轻松筹"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笔者朋友圈近期一起募捐案例的参与式观察进行研究,探讨通过众筹平台受助者如何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捐助者通过自证使虚拟身份现实化,通过他证使社会关系透明化,通过求助文本的悲情叙事来进行情感动员,同时,积极地互动延伸积极信任关系,基于强关系
本文通过选取创智天地园区作为样本,发现创新园区的区位功能、机构安置和硬件设计可以塑造区内社区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个体成长感杂糅的交往状态.同时,研究发现,创智天地园区的交往状态具备了以高技术为导向、以生活和事业为议题、能跨组织和职业产生且发生频率和机会较大的特点.这些特性对园区内的创新有促进作用.研究得出结论: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生态环境的创新园区,应该在设计和规划层面就有促进沟通交往的取向.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社交软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人际传播移动社交软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新的移动社交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大学生无疑是拥有碎片时间最多的一个群体.同时,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对世界充满好奇,也敢于尝试,愿意接受新事物.那么对于大学生的父母,移动社交软件的使用情况会不会在子女的影响下变得活跃起来也是一个未知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安徽大学、安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已经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和视角入手,对社交网络在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传播、品牌塑造、客户互动等方面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实践中也有很多组织开始利用社交网络展开营销活动.但是相关研究整体上才刚刚起步,从旅游目的地旅游推介视角研究社交网络应用的文献还十分稀少.旅游目的地具有整体性、复合性,在旅游产业化发展进
欧洲难民危机使多元文化主义被重拾讨论,也出现了对国家政策的再思考.本文旨在使读者关注多元文化主义概念以及IFLA对此的要求.文章对图书馆,特别是"上海之窗"项目在推进和支持多元文化主义方面的作用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目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数字图书馆的系统繁杂且各具特性,咨询服务也呈现网络化、多样性的特点,为了更好调配文化数字资源,本文以大连地区图书馆工作实践为例,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和组合.联姻"五馆",资源共享,以探索与创新的数字文化为媒介,建设高效、智慧、全方位公共数字文化的新平台——智慧型图书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阅读行为已开始从传统的纸质媒介,逐渐转向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等全新的介质.上海图书馆"市民数字阅读网站"整合了馆藏的各类数字资源,支持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以及手机等各类移动设备的智能识别,尽可能提供方便快捷、学习成本较低的友好界面,给读者最好的阅读体验,为广大读者打造公共图书馆的一站式的阅读平台,满足读者对移动阅读的迫切需求.从上海图书馆的电子书服务发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