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与主动:个人众筹募捐行为的信任关系构建--以“轻松筹”平台为例

来源 :安徽省第八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ip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社会交往和支付的网络化,公益众筹门槛低、易操作的特点使得人人都可参与.本文以"轻松筹"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笔者朋友圈近期一起募捐案例的参与式观察进行研究,探讨通过众筹平台受助者如何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捐助者通过自证使虚拟身份现实化,通过他证使社会关系透明化,通过求助文本的悲情叙事来进行情感动员,同时,积极地互动延伸积极信任关系,基于强关系朋友圈的传播更是加强积极信任的建立.
其他文献
Film sound has changed the way of music has been composed and appreciated in our time.Nevertheless, digital cinematic tools also make my film experiments possible, allowing me to cultivate the languag
文章基于"网民社会心态"项目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媒介使用对女性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媒体中的政治新闻使用对女性的政治信任具有积极显著的影响;网络中的政治新闻使用对女性的政治信任作用不明显,但若将"心理-行为"变量移出模型,则结果为负向显著.这表明个体心理与行为层面的因素能够影响到网络政治新闻使用对政治信任的效果,未来研究应加以重视.官方媒体与非官方媒体可信度都对女性政治信任的影响呈显著正向作
QQ and WeChat are two most popular Social network sites in China.The functions of QQ and WeChat are similar since they were both developed by the same company.However, it seems that college students p
会议
Nowadays, in Chinas online education industry, non-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merging, which makes use of the highly efficient self-organization and social genes of the Internet to cultivate the potenti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s of sociability and social presence on attitude and flow experience of users in live-steaming video.Sociability and social presence are analyzed in different user in
当前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高校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造成高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为此,本文从课程教学改革切入,提出基于CDIO模式的"概念车制作"课程教学,从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四个方面较详细地阐述"概念车制作"教学过程,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课程教学管理采用与国际接轨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及初步地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能
近些年由于微博的兴起,其在传播中也是起了弥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改革时代的背景之下,这样火热的媒体文化形象分析也更加需要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性主义和阴性主义、长期与短期的价值取向在问卷调查的方法下分析研究当前的微博在用户被建构的文化形象和中国文化形象本身的形象,并做出比较,以得出新改革时代之下,微博在用户被建构的印象里的文化
本文以集体记忆为理论视角,通过对《辽宁日报》《吉林日报》和《黑龙江日报》三份地方报纸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性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探究了地方主流媒体对"九一八"事变的媒体记忆建构.简言之,地方媒体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性报道呈现出遮蔽创伤的倾向,通过使用赞扬和褒奖话语凸显"本国自我"的美好形象,并且间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强化了东北人民的集体认同感,将东北人民的抗战精神纳入民
由于社交媒体与生俱来的及时性等特点,在主流媒体报道中,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把社交媒体作为消息来源.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限定在某类特定报道或者某个社交媒体,很少有学者把精力放在国外记者对当地社交媒体的日常使用与选择上.鉴于此,本文研究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国外的新闻记者如何引用中国的社交媒体.本文首先对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纽约时报》上明确提及微信、微博的新闻报道做量化研究;其次选取其中微
新媒体环境下,作为具有价值引导使命的官方媒体,需要一种新的形式来进行,采用何种方式,或许将那些自媒体人所生产的"心灵鸡汤"作为推送的内容就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延续、一种正能量话语的构建.这种在移动互联网上容易带来流量的文章类型,对于官方媒体或许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而通过对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具体考察,笔者发现"心灵鸡汤"这一类型的正能量文章在"夜读"中有着特定的人群指向,年轻人是这一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