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价值的本质

来源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究竟具有何种价值是科学范畴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科学价值的实用主义尺度缺陷的反思使得人们重新开始制定关于科学的物质性、精神性和场性的三维价值评价体系.科学价值的本质由科学的本质所决定.科学的本质反映了人类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不仅奠定了科学本身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对人的本质需求和人的本质的认识.人的本质需求决定于人的本质.以上现象和内在联系从一个角度论证了本质需要反映主体事物本质的需要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的价值必将伴随人类探索镜世界的不断拓展而持续演进.人类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必然符合人的本质的演进规律.
其他文献
科技权力是国家在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影响、调控、支配科技的能力和力量,它不同于科技权利,本质上属于知识权力,具有基础性、渗透性、关键性和变动性特征.当代国际科技权力呈现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中心—边缘"格局.提升中国的科技权力,必须明确政府在提升国家科技权力中的第一责任主体地位,增强"科技权力是国家的一项决定性权力"的自觉意识,坚定提升国家科技权力的信心和决心,全面
科学来源于人类,又服务于人类和造福于人类.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自身,改造世界、改变人类自身,创造世界、创生人类自身的工具.可以说,任何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正是这样,使得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对科学技术有极强的依附性.而科学正是在人类对它不可或缺的依附和依赖中体现出自身价值.这种科学的价值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人们进行生产、建设和劳动等活动,科学就在其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但因为人类
基于所建立的"人类科学和技术历史成就"数据库,我们对世界各地科技首创成就进行了统计,并就各国/区域在一些历史时间的横截面上的科技活动进行了比较.该数据库虽然存在其局限性,但显著修正了一些在"欧洲中心主义"思维下数据采集的偏见,较好地反映了历史上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统计特征.我们主要发现是:其一,欧美科技创新约占人类科技创新总量的81.7%,其他地区约占18.3%.这个结果仍然显示了欧美对人类历史科技
自"科学"概念代替"格致"以来,在追求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国人对"科学"概念意涵的理解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着复杂的情形,呈现出实证理解和价值化的形上理解相互交错的面貌.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特定阶段上的有所侧重和突出特点.总体来说,国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隐含着一条发展主线,即:"知识→价值→文化"的逻辑转换.这个转换历程恰恰折射了科学文化哲学在中国发展的逻辑进程,对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社会百废待兴.作为国际无产阶级盟友,苏联对新中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援助,帮助中国迅速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对于国防工业的援助,将中国的国防工业从一无所有带上了独立发展的轨道.本文以科技史的视角,回顾了中苏从确定援助意向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的一段历史,并对苏联援助的特点进行简要评析.通过考察援助协定签订的基本过程及其初步落实情况,梳理了"一五"建设时期,"156
清朝封建政治和管理能力下降抑制军事技术发展;兵种设置、兵器配置等的不到位和错位;垄断严控思想的误导以及计划经济管理的制度弊端,使得兵器装备尚未达到当时的技术已经达到的水平.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诸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军事技术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其军事技术发达的根本原因;兵种设置合理,海军快于陆军发展;其军器制造向来是在市场经济竞争的氛围内进行,经常是军商合一,使其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德里达通过解构"自然—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指出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和文化(技术),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无限的技术替补之链,从而批判了卢梭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悲观主义思想.从解构论来看生态文明,就不是要像技术悲观主义者那样把技术看做是败坏社会的、最好抛弃的工具,向往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完满的原初社会,而是把技术看作人的生存方式,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历时形态,不断对技术进行建构.
德国古典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精神生产理论作了并不完备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认为: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精神生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精神生产的发展具有世界化趋势,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还展望了精神生产的未来前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精神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精神经济开始登上了人类发展的舞台,在国民
月亮问题同客观性问题直接相关.认为月亮的存在与人根本无关的看法是一种绝对化的理解.马克思反对脱离主体来理解客观世界.知识的客观性的实质是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包括两个方面:主客观之间的一致性和主体间认识上的一致性,而这两方面的一致性都是由实践内含的一致性要求所决定的.知识的客观性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社会性.
我国古代官员有着悠久的创新史,丰富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介绍了创新意义和价值,我国古“变”为主的古代创新思想都或多或少是了解和知道的,我国古代官员丰富的创新思想,不仅建立在我国古代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其经世致用的传统和阴阳对立的哲学,这是古代创新的理论基础,客观分析了他们的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创新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