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三元困境”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kk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所做出的 战略部署,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本文借用金融学中的“三元困境”这一术语,通过对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现实问题所做的 梳理与探究,提出“强势”的中国政府、尴尬处境下的社会以及社会组织和“弱势”的民众群体是 社会管理创新的三大制约因素,我们必须要认真总结分析过去的经验教训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 以此来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三元困境”。
其他文献
一般认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应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完全具备的为既遂,否则就是未遂。关于盗窃罪的既遂,理论上的通说为失控说,但在司法实践中认定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拟从两则比较特殊的工厂盗窃案例对盗窃既、未遂的认定问题进行探讨。
在司法实务中,对于盗窃罪既遂、未遂的认定,由于案件因素的不同而容易发生争议。本文提出,从法益侵害而言“失控说”是更合理的标准,并结合控制理论中若干概念的界定,对盗窃犯罪中物主的控制范围作出具体分析与说明。在此基础上,建议借鉴和引入刑法中转化型抢劫罪中的“当场”概念,形成盗窃“当场”的范围与延伸,以正确地运用“失控说”判定既遂、未遂,避免实务中的歧义发生。
转化型抢劫罪是否存在既未遂形态以及如何判断,在理论界以及司法实践中均存在诸多争议。正确把握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形态判断标准,有助于司法机关准确认定犯罪,公正地实现对犯罪的惩罚。
本文拟从学理探讨和实践研究两个领域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以围绕数额问题对财产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定问题以及未遂的定罪处罚问题加以分析。
本文就侵财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问题,从先明晰其上位问题即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区分标准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区分标准,作为部分与整体的种属关系,则侵财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问题,必受其指导和制约。
本文就一个较为典型的疑似盗窃、又疑似职务侵占的案例进行了阐述,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做出分析,并希望借此对这类“疑似”案件的区分与定性,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本文中笔者将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盗窃罪和侵占罪的保管关系、共同管理关系、遗失物与遗忘物等几种易混淆情形进行分析,就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企业和公民都是政府主导的公共管理的重要外部参与主体。国 家治理结构和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决定政企关系的重要因素,企业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 机会和空间与地方政府决策者选择的战略目标直接相关。论文以珠海市“万人评议政府”为个案 解释了企业获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机会的原因,测量并解释了企业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空间。发 现单一型国家治理结构决定了政企关系的工具价值属性,地方政府赢得
阶层分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它既能够突破原有社会的束缚,形成新的发展结构, 又会因为“一致性的分裂”,造成对社会稳定的成冲击。因而,阶层分化往往凸显出“破坏性” 和“发展性”两种特性。在变革社会中采用何种整合机制,既能为阶层分化设定条件、规避分化 的破坏性;又能转化阶层分化出来的新结构、发挥分化的建设性,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中、英、美、日、苏等国的经验教训。
风险感知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并借鉴当代风险感知理论和 方法,有助于我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理论及实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系统地论述当代风险 感知理论的主要流派——心理测量流派和文化理论流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展望风险感知理 论研究的后现代转向和学科融合研究趋势,最后总结学界对风险感知研究中关于公众感知的现实 意义这一最核心问题的主要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