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

来源 :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青年群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点,了解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对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比较支持的,而且愿意参与到相关的保护行动中去。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由社会民众共同关注,保护的最好方式是保留、传授与创新相结合。同时也发现利用网络进行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方便性,比普通的问卷调查省时省力,而且容量大,受众面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环境法学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也为环境法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法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环境法学教材的选择、环境法学诊所式互动教学大
我们总习惯用照片来记录每段快乐的回忆,可与传统相片的展现方式不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电子相片只能借助于电脑保存。如何能够将所有照片随时展示?如何才能随心所欲地翻阅每
环境法教材体例优化是环境法教学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环境法教材体例应该与环境立法相协调,及时反映环境立法新发展和合理划分环境法子部门。环境法教材体例应该很好地实现环
我国生态防护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人们对生态防护林的破坏也十分严重。“法者,治之端也。”从法治化的角度探讨生态防护林的建设与保护,不
野生动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环境意识薄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野生动物保护法存在
伴随环境问题的严重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将生态利益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纳入刑法保护范围,成为刑事立法生态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刑法对受保护动物的范围规定囿于“珍稀野生动物
乌鲁木齐市是碘缺乏病流行区之一 ,多年来实施以加碘食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使居民使用加碘盐普及率达 96 .70 %。但由于一些加碘企业生产的碘盐浓度不足 ,导致乌鲁木齐市
中国的集体林地所有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事权利,这导致对集体林地所有权私法保护手段的缺失。为弥补公法手段保护该项所有权的不足,保证集体林权改革的进行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
野生植物所有权制度属于物权法上的制度,而野生植物权属管理制度属于行政法上的制度。我国物权法并未规定野生植物的所有权一律属于国家,私人也可以取得野生植物的所有权。我国
权利冲突实质上是利益的冲突。每一种权利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利益,目前,权利冲突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法律现象并广泛的存在与司法实现和日常生活中。这里,笔者主要谈论的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