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广州报刊倡导的国货运动与本土化倾向

来源 :中国新闻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期,随着广州工商业的发展,地方报刊侧重报道本地新闻,关注本地经济的发展,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国货运动,以强化地方商品的认同,推动地方社会的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军事新闻深度报道因所具有的信息解读、深度挖掘、独家视角等特点受到军事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军事新闻实践中的重要报道方式之一。文章概述了军事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概况以及发展轨迹,重点对军事新闻深度报道对军事新闻改革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讨。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解放军报》几经改版,每一次改版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放军报》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人民军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在对大量史实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线索,以《解放军报》自身改革中的代表性事件为依据,将改革进程进行了探讨。
本文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视听工具的变化进行了概述,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视听工具发生巨变的决定力量;受众本位观念的形成是视听工具发生巨变的思想引擎;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是视听工具不断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
文章主要概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上海新闻史研究的成果,分别对其在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地方新闻史志、中国新闻法制史、中国新闻传播学说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近十年来新闻传播教育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闻传播教育中在教育规模、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文章概述了菲律宾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指出制约菲律宾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因素是人才问题。针对推动中菲两国电视事业共同发展的问题,对中国外宣工作提出了建议。
日据时期的台湾新闻法律制度是殖民统治的产物,是殖民统治者为建立并维护殖民统治而构筑的上层建筑,具有殖民统治的浓重阴影。随着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统治政策的推行和演变,台湾新闻媒体的法律制度也经历了产生、发展到消亡三个阶段。
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是一个"崭新的近代化纲领"。洪仁玕在其中系统阐述的新闻体制思想,诸如设立新闻馆、新闻官、准卖新闻等,也自然是我国最早进行新闻体制近代化建设的纲领。然而长期以来,新闻史家却一直强调清末的新闻法制建成是我国近代新闻体制建构的扉页,而把《资政新篇》中的一系列完整的新闻体制设想简单地视为一般新闻思想。
自1987年《民法通则》确定对名誉权的民事救济之后,20多年来,名誉权案件已从最初的新型案件成为法院处理常见民事案件之一,而名誉侵权纠纷也已经成为新闻媒体日常事务的一部分。在这20多年里,最高人民法院也从单纯地强调对名誉权的保护,到兼顾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平衡。并在法律框架上建立了一系列规则以制约因名誉权保护而带来的对言论自由的钳制。
何启、胡礼垣是中国早期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他们长期生活在当时已成为英帝国主义殖民地的香港,自幼接受过英国资本主义文化的新式教育,比起长期生活在中国内地的一些改良派维新人物来,他们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更为深刻。"他们最早宣传‘公平’思想,最早比较系统地宣传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最早把民主思想扩大运用于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作为推行资产阶级新政的措施之一,他们在著名的《新政议论》中所论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