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化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

来源 :2009年第五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微胶囊技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固定化技术,目前已在异体组织细胞移植、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本实验考察了利用生物反应器进行微囊化细胞规模化培养的可行性,并且考察了间歇培养和连续培养时微囊化重组CHO细胞生长、代谢和重组蛋白表达的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间歇培养时最大活细胞密度达到2.66×107 cells/mL,microcapsule,培养结束时内皮抑素浓度达到891.3ng/mL。连续培养时在第15天时活细胞密度最大,为8.77×107eells/mL microcapsule,然后微囊内的活细胞密度稳定在8.4×107cells/mL microcapsule左右。培养液内内皮抑素浓度在第16天时最高,为1142.2 ng/mL。因此,微囊化细胞适合在生物反应器中规模化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细胞活性保持良好,并且连续培养由于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及移去代谢副产物更有利于细胞生长和重组蛋白表达。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症肝炎的疗效。 方法:121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PE)技术,共183例次,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
会议
目的:观察HB-H-6树脂血浆灌流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重度黄疸患者61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9例,年龄44~71岁,平均55岁。均为急慢性肝功能衰竭、重型肝炎造成的肝细胞性黄疸
会议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经单纯血浆置换及同步并联血液滤过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7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44例,B组30例。A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
会议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时的不良反应,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方法:通过记录、分析我院2001年3月1日~2008年12月31日近8年间住院的137例各型重型肝炎患者208次应用血
各种原因所致肝衰竭和肝功能不全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其中肝衰竭患者临床病死率高达60%~80%。人工肝作为治疗重症肝病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
会议
目的:研究核苷(酸)类似物及人工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近期疗效。 方法:入选46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成4组:一般内科治疗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人工肝治疗组
会议
目的:评价胎肝细胞悬液联合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对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非生物人工肝联合胎肝细胞悬液治疗,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单纯非生物
会议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PE)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280例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ACLF患
会议
研究聚酸酐一氨基葡聚糖三维载体材料对胎儿肝干细胞粘附及增殖的影响,寻找胎儿肝干细胞新的载体材料。采用改进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消化法加percoll液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
会议
下法为八法之一,张子和谓“汗、吐、下三法尽痊百病”,笔者运用下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组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对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疗效标准等进行报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