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lg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川径流是气候变化主要的影响对象,气候变化导致水分循环的变化,引起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布和水资源数量的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滦河作为承德境内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既是农业灌溉、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又是给天津市供水的潘家口水库的源泉,研究和了解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变化影响的规律,对合理开发利用滦河流域水资源进行承德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滦河流域(承德境内段)近44a(1965-2008 年)气温、降水量和径流深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累积距平法、信噪比方法分析了滦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气候变化对径流深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滦河流域近44a 平均气温以0.29 ℃/lOa 的倾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90 年代增幅明显,尤其是1997年起一直持续到2008 年升势明显;(2)滦河流域近44a 平均降水量以0.8 mm/a 倾向率呈下降趋势,1999年起下降趋势明显,1999-2008 年是滦河流域气温上升和降水减少最显著的时段.(3)通过对44a 平均温度序列、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序列利用累计距平法分析得出:滦河流域近44a 平均气温经历了1988 年以前偏冷,1988 年以后偏暖的二个阶段;44a 来滦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比较复杂,经历了1965~1989 年的干湿振荡期,1990~1998 年的湿期和1999 年以后的干期;(4)对44a 平均温度序列、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序列利用信噪比参数检验法检验气候的突变,得出滦河流域分别在1988 、1993 年为气温变化转折点,年气温序列没有产生突变,1993 年为滦河流域气温转折年.1972 、1984 、1989 年为降水变化转折点,1989 年为滦河流域大的降水转折年.(5)滦河流域44a 来平均径流深变化幅度较大,在波动中以0.98 mm/a 倾向率呈显著减小趋势,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后,减幅尤为明显.(6)对流域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径流深进行相关分析,年径流深和年降水量相关系数高达0.87,年径流深和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3,滦河流域径流除受降水影响外,还受气温、下垫面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但是降水量的年际分布决定了流域内河流的丰枯.(7)计算滦河流域44a 来年降水量和年径流的变差系数Cv(均方差/平均差),分别为0.26 和0.61,这说明年径流深的年际变幅明显大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幅,滦河流域年降水量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2.03 倍,而径流深最大年与最小年两者相差达11.14 倍.(8)基于径流深与降水量具有高相关的特点,准确预测分析降水的变化趋势和定量的计算降水变化对径流深的影响,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水量平衡方程,以对来年径流作出客观准确的预测,缩小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发展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他文献
目前在气象预报业务中广泛使用的常规天气雷达,对含有大水滴的浓密云区有一定的探测能力,主要是用于雨区观测。毫米波测云雷达可以有效地探测薄云以及云内粒子群的雷达回波和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毫米波测云雷达探测云区时,由于衰减作用造成云区回波面积减小,不能真实反映出云的特征,必须进行衰减订正,雷达回波衰减订正误差受云的具体参数和不同订正算法的影响。针对机载W 波段 (94GHz,3.2 mm)测云雷达,
分析了2002~2009 年间安徽省多次阵风锋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总结了阵风锋的雷达回波特征。采用模板拟合的方法建立了一种自动识别阵风锋回波的算法。算法能够有效增强反射率图像中的线状回波特征,并抑制其他形态的回波信息,长度满足预先设定阈值的线状回波被作为阵风锋的最终识别结果。选取阜阳、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探测到的两次阵风锋过程的反射率资料对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以下简称A(J)文件)是观测站积累的原始资料,要求按统一的报表格式和编制要求进行编制和质量控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基层台站如何做好观测数据的质控工作。质量控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预审员要根据本站各要素历年出现的上下限值,合理建立适合本站的审核规则库;启用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AWSDataQC)对自动站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根据疑误信息提示,找出异常值,在做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Changbaishan mountains, and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uds microphysical and precipitation, the field observation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精细化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建设分辨率更高的地面观测网络 [1 ] 。为了更密集的收集基本气象观测数据,中国气象局于2001 年开始大规模的启动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并于2004 年1 月1 日全部投入业务对比观测运行阶段。与常规人工观测相比,自动气象站观测具有受人为干扰因素少、时间分辨率高等特点 [2-3 ] 。然而,这些地面自动气象探测设备能否有
霜冻是我国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虽然江苏的初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不及终霜冻严重,但其一旦发生,棉花、花生、山芋、喜温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与生长都会受到影响,初霜冻出现得越早危害越重,严重时会造成减产,对初霜冻出现、持续时间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提高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对合理安排江苏种植制度,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日最低气温≤2 ℃作为霜冻的气候指标,定义每年10 月20 日-
由于风廓线雷达可以获得降水粒子速度功率谱的垂直变化资料,并且可以有效反演得到降水粒子随高度变化的雨滴谱分布,对研究降水云体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西安风廓线 雷达测得2009 年5 月14 日的功率谱资料对雨滴谱进行了反演,并且对得到的雨滴谱资料利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M ‐P 和Gamma 的拟合。对雨滴谱和拟合后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对 在大降水情况下粒子直径的增大而浓度减少缓慢的原因从云体变化
本文利用"花溪辣椒"(干辣)地理分区试验资料,综合考虑土壤、气候、水等影响"花溪辣椒"(干椒)产量品质的因子,研究"花溪辣椒"(干椒)栽培的最佳种植条件。确定"花溪辣椒"(干椒)栽培的分区指标,在GIS 平台下制作花溪区花溪辣椒(干椒)适宜种植区域分布图。同时提出趋利避害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利用辽宁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8 年涡动相关系统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5~10 月)及非生长季CO2 通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存在明显的日季动态。生长季白天为碳吸收,日吸收最大值出现在12:30 左右,夜间为碳释放。生长盛期7 月和8 月CO2吸收达到最大。非生长季全天均为呼吸作用,1 月、2 月与12 月3 个月的CO2 通量最小。整个
本文对1961~2009 年华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玉米)的生长季进行了气候分析,进而对生长季期间的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几下几点结论:(1)春玉米生长季平均开始日期为4 月10 日,结束日期为10 月29 日,平均长度201.5 天;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平均开始日期为3 月22日,结束日期为11 月17 日,平均长度240.1 天.相对来讲,冬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