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R/S分形技术研究微裂缝对杏河S167井区油井产能的影响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08年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uan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裂缝在特低渗透油藏开采过程中是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对微裂缝认识程度高低和处理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油田的开发效果。 本文以安塞油田杏河区S167井区为例,在岩心观察、动态资料描述和破裂压力分析微裂缝的基础上,运用常规测井资料,利用分形几何学中的变尺度分析(R/S分析)技术定性地研究微裂缝发育程度及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经分析发现,R/S分析技术认为裂缝发育区与岩心观察、破裂压力、动态资料描述的微裂缝发育区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而且微裂缝发育区的油井产能及注水效果明显好于微裂缝不发育区的油井产能及注水开发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中含水低渗透油藏含水上升快、层间差异大、部分低渗透储层难以动用的开发矛盾,以段六拨油田为例,通过应用Logistic旋回数学模型、模拟流人动态曲线方程,对低渗透油藏进行合理生产压差以及合理注采比评估,提出优化注水,调整油井开发思路,即在油藏合理注采比前提下,通过在采油端增大生产压差,启动相对低渗透的弱动用储层。在段六拨油田应用该技术实施14口,日产油增加27.61t,含水下降3.3%,累积
本文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开发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及油田最终采收率。吉林油田作为东部开发的一个典型的低渗透油田,经过多年的开发,在充分掌握低渗透油田自身的特点后,依托开发实践,运用成熟的开发技术,结合前沿地质科技,最终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水平。木头油田125区块是吉林低渗透油田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区块,在历经三维地震详查、储层精细描述之后,结合区块自身的特
本文针对低渗透油藏天然裂缝发育、整体物性变差、改造难度大的矛盾,在目前压裂配套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储层具体的改造难点,如产能建设新区主要为如何通过优化压裂参数提高弹性开采期的问题,老区为如何有效控制缝高、降低含水的问题,开展了压裂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针对不同低渗透区块增产要求进行压裂裂缝参数的优化和工艺技术的优选,确定区块改造的最佳工艺,结合水平井压裂改造难点优化工艺,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藏的改
二连低渗透砂岩油藏,采出程度仅为11.2%,综合含水高达91%;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本文综合分析了储层物性、渗流特征和水驱动用状况,将油层划分为三类,即主力层、次主力层和非主力油层,并建立了划分标准。针对主力油层、次主力油层分别采取弱凝胶深度调驱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和大型压裂的技术路线,通过实施,实现了自然递减和综合递减达到4.6%和0.7%的目标,可为同类油藏借鉴之用。
本文针对H17块低渗特低渗储层特征,研究了钻井、射孔完井、注水、储层改造过程中的储层损害因素,应用超低渗透钻井液、新型小分子有机酸射孔液、低渗特低渗油藏注水配伍、氮气增能助排压裂等系统保护储层技术,取得了明显效果。
渤中25-1油田实施的大型深度压裂为中国海上油田首次成功的大型深度压裂。本文通过研究压裂的射孔方式、预测增产效果、优选压裂规模等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分析压裂井的生产状况,评估了压裂增产效果,对海上类似油田的开发及深度压裂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针对长庆油田三叠系特低渗油藏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分析油田产液指数、采油指数、流人动态、压力变化、产量变化及含水变化等规律入手,将低渗透储层渗流理论研究方法与矿场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分析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开发规律,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以其适用范围大、驱油效率高、成本较低等优势,作为一项成熟的三次采油技术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如何建立混相驱模型定量描述混相驱流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胜利油田开展的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利用概念模型分析了在数值模拟研究中网格模型参数对混相驱模拟的影响程度以及储层参数与CO2混相驱开发效果的关系,确定了影响CO2混相驱模拟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G89-
Z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属超深层、特低丰度、低产中型油藏。本研究在油藏开发前期,针对其低渗透、低含油饱和度、存在一定含量“自由水”的特点,运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水驱油特征、高含水期提高压力梯度的驱油效果、水驱油孔隙动用规律,以及提高压力梯度后孔隙动用规律。研究结果为建立低渗透油藏渗流及驱替数学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文阐述了地化热解及气相色谱分析判断油水层技术在外围东部葡萄花油层的应用。通过对这一新技术基本原理的介绍,总结了该方法作为油水层判断的新手段,在外围东部低渗透油田这样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并结合油田的自身特点,对此技术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该技术的应用,对于指导外围东部低渗透率油田未开发区块的钻井运行及试油方案和射孔方案的编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