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来源 :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857464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主要化学成分—脂肪酸组成、角鲨烯和β-谷甾醇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角鲨烯和β-谷甾醇的含量.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样品中均分离并鉴定出8种脂肪酸组分,主要含有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接近,但各脂肪酸含量略有差别.油茶籽油中脂肪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顺-11-二十碳烯酸>亚麻酸>花生酸>棕榈烯酸,而橄榄油中依次为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棕榈烯酸>花生酸>顺-11-二十碳烯酸.橄榄油饱和程度高于油茶籽油,橄榄油中饱和脂肪酸(SFA,包括棕榈酸、硬脂酸和花生酸)含量为14.11%,而油茶籽油中含量为10.37%.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均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为主,其中油酸含量最高,分别为80.64%和76.16%;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棕榈烯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在油茶籽油中含量分别为0.11%和0.54%,在橄榄油中含量分别为0.71%和0.30%.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包括ω-6系列的亚油酸和ω-3系列的亚麻酸,在油茶籽油中含量则分别为8.07%和0.26%,而在橄榄油中这两种脂肪酸含量分别为7.14%和0.77%.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56 g/kg,最低的只含有0.077 g/kg,平均值为0.117 g/kg.而橄榄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低的有4.511g/kg,而最高的达到8.401g/kg,平均值为5.788g/kg.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为油茶籽油中的近50倍.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β-谷甾醇含量差异不大,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高于橄榄油.油茶籽油中仅有一个样品含量最低,为1.08 g/kg,其他样品含量都在2.0~3.5g/kg区间,平均值为2.422 g/kg,而橄榄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较高的两个样品分别有2.05g/kg和2.09g/kg,其余样品含量均在1.0~2.0g/kg之间,平均值为1.534g/kg.油茶籽油样品β-谷甾醇含量为橄榄油样品的1.58倍.
其他文献
  生物质能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全面论述了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必要性,在分析国内外生物质能源领域研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用茎尖培养方法建立了甘蓝型油菜(Brasicanapus)×蓝花子(RaphanussativusL.var.raphanistroidesMakino)杂种F1代无性系并长期保存。对长期保存后的田间栽培植株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这些植株与甘蓝型油菜×蓝花子杂种F1代无明显
  我国竹资源非常丰富,竹子种类和产量居世界首位。竹子具有可再生性强,生长周期短、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等特点,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友好,是工程材料的理想原料。然而
  本文用白腐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和褐腐菌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绵腐卧孔菌(Poria plaoenta)对竹材进行侵蚀试验,利用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
会议
介壳虫是柑桔的一种主要害虫,柑桔受害后叶片变黄,严重时叶片枯焦卷曲,枝条枯死,甚至造成整株死亡。笔者通过实践证明,采用以下4种防治方法,效果好,费用低,值得推广。花椒水防治法取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法定坚果(核桃、榛子、腰果、杏仁)中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和AFM1)含量的方法.通过对坚果提取和净化方法的比较和优化,确定
会议
于2017—2018年,以粳稻品种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氮肥运筹方式:不施氮肥(N0)、农民习惯施氮(N1)、平衡施氮(N2)、减氮施肥(N3)和氮肥后移(N4),研究氮肥运筹对
  从生物材料的观点看,竹子具有从纳米到宏观尺度的精巧分级结构及相应的多级界面,竹子的增韧机制很可能与其不同尺度上的界面均有关系.竹纤维鞘尺寸微小,断裂韧性测试困难
会议
  论文从pH值、甲醇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温度等方面对表达脂肪酶的毕赤酵母重组菌的摇瓶诱导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摇瓶诱导培养时,pH适宜范围为5.5~6.0,甲醇适宜浓
1月9日早上,人民大会堂,叶笃正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一张硕大的奖牌,上写“奖金500万元”。会场掌声雷动,这位91岁的老人立于台上,表情安详。  在2006年度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而道,“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