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冬小麦冬前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资料的完整性、地貌和冬小麦的种植分布,选取河北省南部南宫、肥乡、涉县、内丘等4个县(市)作为代表,基于1962-2009年气象资料,采用线性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测方法对冀南麦区冬小麦越冬开始日期、冬前≥0℃积温、冬前日照时数及均一化干湿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越冬始期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但线性增长规律不明显;越冬始期存在6-7年和12-16年2类尺度周期变化规律,从12-16年尺度周期来看,周期变化较为明显,但震荡周期呈逐渐减小趋势,近20年来呈12年周期,2007年后越冬始期处于偏晚期,周期变化曲线正值中心仍未出现,2个尺度周期变化在整个分析时段表现相对稳定且具有全域性;由越冬始期的M-K统计量曲线分析,UFk和UBk曲线交点有6处,其中1963年、1976年、1987年曲线出现交点后,UFk线随后超过置信线,出现突变的区域为1965年、1979-1980年、1984年、2007-2008年.2007-2008年UFk线远远超过置信线,小麦越冬始期推迟趋势明显.(2)冀南麦区冬前≥0℃积温增加率30.6/10a,线性增长规律明显.1962-1988年冬前≥0℃积温存在6-8年的震荡周期,且强度较弱;1989-2009年,存在8-10年震荡周期.1960年代初期和1970年代末期冬前≥0℃积温呈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显著,从1980年末期开始至今,UFk线明显超过置信线,积温增加趋势显著,为突变发生的时间区域.(3)近50年来,冬前日照时数减少率9.3/10a.冬前日照具有明显多时间尺度特征,近20年来逐渐呈现10-12年单一时间尺度变化周期.从不同时间尺度周期分析,1963-1970年、1976-1980年、1987-1990年、1995-1999年和2004-2008年,冬前日照时数处于偏多阶段,其他时段冬前日照时数处于偏少阶段.从2009年开始,冬前日照处于偏少阶段仅仅刚开始.整个分析时段冬前日照时数增加或减少均不明显,没有明显突变现象发生.(4)均一化干湿指数在波动中增大,但年际、年代际间变化明显,一直存在4-6年和10-12年2类尺度周期变化规律,从较大尺度的10-12年周期分析,1962-2005年存在准3次震荡,具体表现为1963-1970年、1976-1980年、1996-2001年为偏湿状态,其他时段为偏干状态.2006年至今仍处于偏湿状态且曲线直到2009年仍未闭合,冀南麦区仍将处于偏湿状态.从4-6年尺度周期变化规律来看,197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周期明显偏长,2008年以来的周期变化中偏湿周期已经闭合,偏干周期已经开始,但近50年来干湿特征没有发生明显突变.
其他文献
洪泽湖已成为蓄洪、调洪、泄洪、灌溉、南水北调、交通、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调节控制枢纽工程.洪泽湖是江苏重要的渔业基地,有"日出斗金"之美誉,是一座高耸的"悬湖".洪泽湖地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灾害程度较重.洪泽湖区域具有生态脆弱性特征,是气象服务的重点.洪泽湖气象服务工作涉及洪泽湖的航运安全、防汛抗旱、渔业生产、湖水污染和湖堤保护等多个方面.本文分析淮安市洪泽湖区域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征,进一步了解
通过统计分析高邮市55年来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干旱和雨涝频发于秋季,而作为汛期的夏季干旱和雨涝事件不如秋季发生的概率高.本世纪以来旱涝灾害的影响级别高,特大旱以及大涝、特大涝呈多发态势.按照干旱和雨涝的级别,干旱灾害中大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干旱事件的程度比较严重;而雨涝事件中,特大涝事件最多,雨涝事件的影响非常严重.21世纪以来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平均每年发生4.1次,超过了高邮有降水记录以来的发生在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提供的20多个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经过插值降尺度计算,以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分析预估不同情景下(SRESA2、SRESA1B和、SRESB1)大连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大连气候总体有显著变暖、变湿趋势.年平均气温变暖趋势为每100年2.45~3.46℃,年降水增加趋势为每100年5.8%~16.3%.冬季变暖最明显,冬、春季降水
利用1951~2009年丹东地区4个测站逐日降水、气温气候序列资料,对丹东地区近60a暴雨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年平均暴雨日数4.1d,50、60年代是暴雨频发期,70年代偏少,80年代后变化起伏大,近60a呈减少趋势,比较明显的减少突变分别是1964/1965年、1985/1986年;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近10年6月份暴雨日数明显增多,已接近7、8月份暴雨日数的一半,暴雨出现
本文利用极地中尺度数值模式Polar MM5对2005年7月17日~19日,2007年12月20日~24日北极地区大气环流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北极夏季典型代表月7月间和冬季典型代表月12月间大气特征.数值分析表明,在500hPa高度上,12月和7月极区的大气环流都主要由2个波动控制;夏季的冰岛低压在冬季表现为一个高压系统,并且伸展到格陵兰岛上空.我们选择了2个北极地区探空站与相应温度场
利用1958-2008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站1958-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高温日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35℃、≥37℃和≥40℃的高温日均是6月下旬最多.(2)高温日数有随纬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有
把位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典型旱作农业区域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和华池县与相邻的子午岭林区,作为两类特殊的生态类型,为比较典型旱作农业区域与毗邻的子午岭林区有关气象要素的异差性,揭示甘肃省陇东地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代表区域庆城县和华池县旱作农业区域的生态气候效应,利用庆城和华池县气象站观测资料与作为原生态气候本底标准的子午岭林区太白镇气象站同步观测气候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月平均气象要素差值的年变
文中用广西88个台站的观测资料,对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湿度指标和Z指数四种旱涝定义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四种方法对广西旱涝的敏感性是不同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对平均值的依赖性较大,反映出的单站旱涝程度偏弱,湿度指标变化敏感,容易夸大旱涝程度,干旱指数在雨日明显偏多偏少时也反映不出广西旱涝实况,分析结果表明Z指数比其它三种指标更适合作为划分广西单站旱涝级别的标准.
本文利用1951–2008年中国160个站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气温异常特征,发现:50年代华南前汛期气温与全国大部分地区4-6月气温同位相,温度都偏低;60年代,华南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同位相,与东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新疆中部和西部的一小部分反位相,华南东部的气温比西部的气温低;70年代,华南与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同位相,与长江上游、西南部分地区和新疆等地呈反位相;80年代,华南与长江下游、新
利用河北省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年来河北省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980年为由多向少的转折点;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不大,但南部平原地区一般减少,北部山地区域多有增加,暴雨日数和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显著增加;降水日数有较明显减少,南部和东南部平原减少更显著;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中、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