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1a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58-2008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站1958-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高温日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35℃、≥37℃和≥40℃的高温日均是6月下旬最多.(2)高温日数有随纬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有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区的空间分布特征.≥40℃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3)1984-2008年,35℃以上的高温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79-2008年,30a间高温站次以206站次/10a的趋势增多;进入90年代以后,不仅高温日数增多,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都有增强趋势.(4)影响山西高温的500hPa环流形势主要有:副高纬向性、副高经向型以及大陆高压(脊)控制型3类.在特定的流型配置下,T850≥25℃、T700≥13℃,T850≥26℃、T700≥14℃,T850≥28℃、T700≥15℃,T850≥32℃、T700≥16℃是山西省不同区域、不同风向影响时,≥35℃、≥37℃、≥40℃高温天气预报的临界值.
其他文献
利用NCEP资料,对2007年8月25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强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垂直环流特征、不稳定条件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强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伸到青藏高原东部的副热带高压、生成于青藏高原中部的热低压及自高原北侧移入的冷温槽.(2)高原东北侧的冷空气移上高原后,呈楔形插入来自高原南侧西南暖湿气流的下部,高低层之间产生的强风切变和暴雨区上空形成强盛上升气流为
通过对抚顺1960~2009年≥33℃高温天气、气象要素和环流形势统计,分析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形成高温天气系统,初步得出高温预报指标及预报流程.结果表明:(1)抚顺夏季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高温日数、持续时间、强度有增加趋势.抚顺高温日出现在5~9月,7月份最多.(2)高温空间分布抚顺西部多,东部少.(3)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强暖平流影响是高温天气出现的主要天气系统.(4)高温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滨州市出现了一次近20年少见的混合型强降水,前期以液态降水为主,后期以固态降水为主,并伴有霰、冻雨和冰雹等多种天气现象,平了建站以来滨州雷暴出现的最早纪录,全市受灾严重.本文主要对这一过程做一回顾分析,通过对天气形势、雷达资料和物理量进行分析,讨论降水条件和降水性质变化的原因,并对数值预报进行检验.最终确定东亚高压脊建立和中纬度西风槽为此次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遭受雷暴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经济损失日益加大,加强对雷暴活动规律的研究,对防雷减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莒县国家基准气候站1965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雷暴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年雷暴日数进行线性模拟,结合5年相关滑动平均资料,分析了莒县近45年来雷暴年、季度、日变化特征.得出的结论是:其一,莒县近45年来年雷暴日数总体
利用2001~2009年10月全市六个大监站大雾实况资料、高空和地面资料以及T213相对湿度产品,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压场、水汽条件和层结稳定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最近几年济南市10月份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产生大雾的天气形势.结果表明:10月份,济南大雾以辐射雾为主,最近几年大雾呈"减-增-减"的变化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位于鲁西北的济阳、商河出雾的几率最大;从时间分布来看,夜间到早晨前后容易出雾,早晨
洪泽湖已成为蓄洪、调洪、泄洪、灌溉、南水北调、交通、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调节控制枢纽工程.洪泽湖是江苏重要的渔业基地,有"日出斗金"之美誉,是一座高耸的"悬湖".洪泽湖地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灾害程度较重.洪泽湖区域具有生态脆弱性特征,是气象服务的重点.洪泽湖气象服务工作涉及洪泽湖的航运安全、防汛抗旱、渔业生产、湖水污染和湖堤保护等多个方面.本文分析淮安市洪泽湖区域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征,进一步了解
通过统计分析高邮市55年来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干旱和雨涝频发于秋季,而作为汛期的夏季干旱和雨涝事件不如秋季发生的概率高.本世纪以来旱涝灾害的影响级别高,特大旱以及大涝、特大涝呈多发态势.按照干旱和雨涝的级别,干旱灾害中大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干旱事件的程度比较严重;而雨涝事件中,特大涝事件最多,雨涝事件的影响非常严重.21世纪以来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平均每年发生4.1次,超过了高邮有降水记录以来的发生在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提供的20多个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经过插值降尺度计算,以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分析预估不同情景下(SRESA2、SRESA1B和、SRESB1)大连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大连气候总体有显著变暖、变湿趋势.年平均气温变暖趋势为每100年2.45~3.46℃,年降水增加趋势为每100年5.8%~16.3%.冬季变暖最明显,冬、春季降水
利用1951~2009年丹东地区4个测站逐日降水、气温气候序列资料,对丹东地区近60a暴雨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年平均暴雨日数4.1d,50、60年代是暴雨频发期,70年代偏少,80年代后变化起伏大,近60a呈减少趋势,比较明显的减少突变分别是1964/1965年、1985/1986年;暴雨集中出现在7~8月,近10年6月份暴雨日数明显增多,已接近7、8月份暴雨日数的一半,暴雨出现
本文利用极地中尺度数值模式Polar MM5对2005年7月17日~19日,2007年12月20日~24日北极地区大气环流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北极夏季典型代表月7月间和冬季典型代表月12月间大气特征.数值分析表明,在500hPa高度上,12月和7月极区的大气环流都主要由2个波动控制;夏季的冰岛低压在冬季表现为一个高压系统,并且伸展到格陵兰岛上空.我们选择了2个北极地区探空站与相应温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