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江苏镇江博物馆为例

来源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8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基地,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民众自我学习、文化休闲的场所.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如何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发展,让博物馆更受公众喜爱,这是今后一个阶段的新目标和新愿景.博物馆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参与体验式的教育形式,教学地点是“展厅+课堂”。博物馆围绕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帮助观众运用观察、聆听、触摸、嗅闻、品尝、扮演、制作等参与体验方式深入了解与博物馆资源相关的主题内容,使其获得更为偷悦的参观体验。
其他文献
“科教兴国”是立足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惠阳区实验小学始终将科技教育置于学校的战略地位之上,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不断巩固学校的发展根基;另一方面则通过教育将科技理念植入学子心灵深处,努力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积极为国家培育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课程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总体策略和方案。基于这样的认识,港湾学校依据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学习动机,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研判未来发展的趋势,协调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重构学科教材与各种活动和环境因素,构建了以创客文化为底色的综合化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了高中阶段战略目标: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珠海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珠海一中”)地处珠海市香洲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航空教育资源和航空文化积淀.依托这一产业及地域优势,2008年起,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航空航天教育为龙头,深入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
2018年11月22-24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香港校长专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18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广州召开.来自广东、香港、澳门、江苏、广西、甘肃、台湾以及新加坡的4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小学”主题,深入探讨湾区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共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小学的思路和路径.
博物馆怀疑论者认为博物馆将艺术品从其历史语境中脱离出来将其收藏展示,而使之成为四散的个体.然而博物馆怀疑论者的主要观点在历史语境、历史连贯性、历史延续性三方面存在问题.这三个方向为博物馆陈列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博物馆重新思考展品的个体历史意义,并应关注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变化.博物馆的展览可通过场景复原、"造境"甚至梳理出各个维度的透视线使展览序列连贯.博物馆展览通过情境链接构成自然而然的历
当前县级博物馆由于存在着藏品少、资金缺乏以及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博物馆的陈列布展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无法有效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从而制约了县级博物馆在宣传地方历史文化以及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动向,对博物馆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面对发展新趋势,县级博物馆应精心策划,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多媒体技术与藏品的结合,提高观众的参与意识;加强
博物馆的陈列工作是一项集收藏、研究和教育等业务的综合系统工程,博物馆使用陈列展览作为与观众沟通的语言.因此,博物馆应注重内容设计的细节,要突显展览主题、彰显个性,将不同门类的展品群体通过有机组合,使展品表达更加形象和场景化;把握单元主题,注重运用文字细节,准确表达展品信息.要注重形式设计的细节,丰富陈展主题的阐述和展陈内涵,因地制宜、别具匠心,营造独特的展示环境;科学规划空间、合理设计展线;大胆创
博物馆展陈灯光应用不仅关系到文物的安全状况,还关系到展览效果、环境舒适,必须谨慎考虑到灯光运用的每一个环节、细节,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文物安全的防护、展览效果的呈现和观众视觉的舒适.博物馆要做好灯光应用,应减少文物曝光时间、选择合适灯具、合理设计和布置灯光、恰当调试控制灯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灯光应用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灯光技术与博物馆展陈将实现高度融合,从而使博物馆的展品更真实、丰富、充满活力,
考古工作是大遗址保护展示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以江苏无锡鸿山遗址为例,成果资料通过鸿山遗址博物馆历史文化展示、遗址地原生环境展示、遗址现场展示、数字化网络展示等方式,使遗址公园在空间上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展示遗址与环境,多角度揭示其历史信息,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陈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式,能够使社会公众进一步的零距离接触大遗址,感受历史文化.
我国的留青竹刻技艺起源于唐代,而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自明代以来,竹刻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各种刻法均有长足发展.直至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州留青竹刻"曲高和寡",因此常州博物馆从白氏留青竹刻入手,举办了"妙手削轻筠——白士风白雪飞父女留青竹刻艺术展",将叙事与阐释并重、交流与互促并行、今日与未来并举,使留青竹刻变得浅近可及,更好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