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业态下博物馆的科技传播

来源 :第二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x198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是一个知识产业化、国民经济知识化的新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新世纪.本文从传播学角度阐述了新业态下博物馆的科技传播与普及过程中理念的变革、途径和渠道的拓展、手段和形式的创新,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探索科技的兴趣、提升公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教育功能.
其他文献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及文化内涵.这和他们各自特定的生存环境、人口因素,以及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息息相关,而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或条件或结果的差异性.作为差异性在文化形态和内容上的体现,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以至人类文化每每以表达、弘扬和传承方式的多种多样呈现其多样性,由此也呈现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
所谓“十指连心”,指头是手的组成部分,说明心与手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是中国民间对心与手的基本认识的一部分;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心灵手巧”“心手合一”等的话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心与手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事实上,在传统手工艺的实施过程中,心与手的关系则显得更为鲜明,也更为复杂,这样的关系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
今天的香港,是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但在1841年开埠之前,香港仅属于广东省新安县的一部分.当英国人在香港岛开始殖民统治时,发现岛上居民约有三千六百多人,主要是农民和渔民;到1898年英国人租借新界,当时新界人口约十万,以操围头话的本地宗族和操客家话的客家宗族为主,另外在沿海地区有不少操鹤佬话的渔民聚落.这些不同的方言民系,世代在香港境内聚居,一直承传着中国传统的风俗和习惯,并未因英国殖民管治而受到影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门类,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关.传统工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既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也应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包括
自1976年澳门已出台法律对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规定,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是澳门文化遗产保育事业的高峰,相对不动产类文化遗产的保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育工作起步较晚,至2014年《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实施,澳门才有首部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评定的动产等类别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和法律.事实上,除了历史建筑,现有不少民间习俗、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无形的文化内涵,是澳门中西文化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复合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课程,更是受到了重视.本文对新时代下科学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思考,基于广西科学教育现状,结合政策要求提出科技教育从业人员创新科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科技馆作为大型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其新型的可体验式的展览手段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近年来,科普场馆快速增长,参观人数持续增加,应把控科技馆科普的有效性,进而让观众在参与展品体验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有效认知.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影响科技馆科普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了通过完善展品功能和动员社会化参与来提升科技馆科普的有效性,探讨了有效科普对于扩大社会化参与的积极作用.
年鉴是提供各种信息的窗口,为更好地传播信息、服务大众,年鉴的数字出版越来越受到相关决策部门、科研部门,以及广大专业领域读书的重视与欢迎,年鉴的出版发行也越来越和数字技术紧密不可分割.本文在整理我国年鉴电子出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资源共享数字平台建设,并对平台建设提供相应的建议.
本文选取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科学馆、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三所国外科技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代科技馆馆校合作的发展背景及研究对象对已有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资源整合、课标对接、网络共享三个方面进行提炼和归纳,对未来国内场馆馆校合作进行指导.
媒体构建的科技人物形象影响着公众对科研工作、科技工作者的认知和态度.《中国科学报》是中国权威性的科技媒体之一,对科技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在媒体科技人物报道中具有典型性和鲜明特点.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科学报》近10年(2009~2018年)的科技人物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中国科学报》科技人物报道在报道形式、报道主体的选择上均有一定的倾向和特点,构建了热爱科学、造诣深厚、辛勤刻苦等积极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