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民”與“公民”--關於儒家道德文化與創建和諧社會的幾點思考

来源 :澳门理工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zhe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对中国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建构及普泛化的过程来反省当代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有关问题。认为:一般而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伦理道德的理念系统;伦理道德的范畴系统:伦理道德的辅助系统。正因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采取了最具稳定性的“鼎足而立”的方式,使其生命力极强,普泛性极广,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其目的就是培养出一大批“子民”,以实现传统社会的和谐。而现代中国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让一个长期生活在血缘血亲关系之中、许多规则皆由传统与习俗而定的“农民”(子民)转变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创建当代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
其他文献
儒学称得上是中国古典思想或价值体系的代表,儒家文化也算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但儒学或儒家文化都已经成为历史,其历史的积极作用也是有限的。儒学与现代化本身是格格不入的。一方面,儒学本身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它也不可能有助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代中国需要先进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而不是靠儒学来拯救。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逐渐培育和平文化,一种由共存共荣的心态和成人之美的德行所交织而成的文化。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发展和谐社会,一种互尊互信而且谦和礼让的社会。儒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以对话而非争议为特色的生命哲学。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恕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可以为全球伦理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资源。
儒家伦理发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其体系非常庞大,其内容极其丰富,其方法极其多重,但就其内含意义而言,则为一致,皆在求为圣人,并以圣人为伦理修行的楷模,儒家伦理的内含也都以圣人、君子为构思的封象,今天,我们如果说,在一个民主且多元化的时代中,不需要那么多的圣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圣人,但至少要有一个社会规范,个人行为的标准“如果每一个人皆以个人为主,个人又要以何种标准来和他人相处?因此,即
现代世界面临着文化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等五大冲突,在化解这五大冲突和危机中,需要的是对话。根据作者数十年来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综合、梳理出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和合”之精髓,提出了“和合学”的理论体系。和合学是中华文化的儒、道、墨、阴阳、法各家及佛教思想的凝聚。根据“和合学”的理解,这种对话是“和合学”的“融突论”中的一种形式。和合学提出了化解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的五大原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需要很多资源的。先秦儒学是我国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重要的理论与学说。《尚书》中尧的“克明俊德”与“协和万邦”以及舜的“五典”是我国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的滥觞。孔子的“仁爱”学说,奠定了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制民之产”的规划是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鸿猷。《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古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
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哲学体系,儒家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在于讲求“和谐”。儒家“和谐”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继承和弘扬儒家“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同时,也应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握好继承、创新儒家“和谐”文化的基点。
进步、文明、健康、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成员道德内化的自觉调适。王阳明以为,良知生而具有,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只要去欲存理致良知,则人皆可以为尧舜。良知本后天生成,非先天生成:言良知自有,不假外求,在于强调良知内化。良善不仅是社会的认可,他人的认可,更应该是自我的认可’自我的觉悟,自我的信仰’以良善为美,以邪恶为丑:以践行良善为荣,以邪恶作为为耻。良知自有,我与圣人同,不假外求,只需诚意。古今圣贤
和谐思想,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推溯到中华民族十分遥远的古代。中国人的和谐思想,可以说是极其广泛的,它包括了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还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中西方和谐思想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一些共同的东西。他们都认为,要把和谐社会的构想变成现实,需要出艰巨的努力。和谐社会与不和谐社会的区别,在于它的巨大包容性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矛盾,而是要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便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憧憬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设计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范式:以人为本,社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人的权利得到保障;人人皆公,人人皆正平,平等和谐;人人各尽所能,为社会奉献,社会财富归於公;社会安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和谐社会理想,一直成为中国人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从历代农民起义者打出的”均贫富”、”等贵贱”的旗
“用中”思想是儒家哲学方法论的精髓,从儒家早期经典“用中”概念的提出,到创始人孔子概括为一种方法开始,“执两用中”、“执中有权”、“比中而行”--便在儒家的传承当中不绝于耳。大致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梳理,诸如运用到为人处事、政事策略、以及认识事物等多个方面,发见其中的思想底蕴,再现儒家哲学的思想方法。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当中,儒家宣导创立一种以“和为贵”为中心的人际和谐的社会秩序,然后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