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2011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历史及其特色,归纳了以主干课程《中外园林史》为代表的教学改革既有成果,反思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反馈的新的问题,提出了并非仅关注单一课程的,而是以整合一体化为核心的课程群教学改革途径与对策。
其他文献
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为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面对空前的发展机遇、培养规模与工程实践,如何抓住学科发展机遇,实现风景园林教育跨越式发展已成当务之急。针对21世纪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时代发展与教育观念转变,阐述了面向21世纪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继而对专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了探讨。
自1949年至今的60年来,上海风景园林教育无论是专业名称、培养方向还是课程体系都在不断调整,承接教育任务的院校和所依托的学科性质也在不断变更。这种变化体现了学科性质的自身演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期间,上海风景园林教育在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成长和发展、风景园林与城市的结合、风景园林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卓越贡献,并逐渐形成了上海特色的园林教育。然而,伴随学科内涵外延的进一步扩充
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创新性、基础性、实践性的原则与要求,依据风景园林学科行业特点,确立风景园林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提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学科景观学专业“4+M+3”的贯通式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方案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基于对园林专业学科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分析,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营造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学习氛围的理念,即:树立“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创造以“用”为本学习环境的核心和构建创新和变通立异思维方法的重点;并依据园林专业教学规律和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获取的能力、知识信息分析的能力、知识加工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设计实践的能力和协作意识和交流等素质能力,划分并提出了园林专业教学的5个节点。
风景园林专业关注学生获得的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风景园林案例研究课程是联系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桥梁,借助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设计、巩固所学知识,在研究中了解设计过程,总结设计方法,以便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设计;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
从园林课程的教学方法入手,结合苏州大学园林学专业所制定的目标,在吸收老院校办学经验的同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苏州大学园林课程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及成效,并对我国园林学专业所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园林教育如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是英国公认的教学质量卓越的高等学府之一,该校的风景园林系以独特的培养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同时获得英国风景园林学会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认定。从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风景园林系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资源和教学环节及管理4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其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设计表达培养、设计任务安排、设计展览、教学管理方法6个方面的特色,旨在为中国建设国际认可的风景园林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探讨了园林专业本科生第—个设计作业的教学的方法。通过北京林业大学主教学区环境设计的作业的教学互动过程,探讨了确定设计要求,让学生进入设计状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进而为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在深入研究了国内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公共工作室与公共工作室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并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为例做了关于公共工作室专业实践模式具体内容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可行性分析与实践教学的目标。
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给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手绘表现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专业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兴趣出发,结合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手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