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rtPA的疗效与安全性荟萃分析

来源 :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p_cryst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从2016 年ENCHANTED 研究发表以来,低剂量rtPA 溶栓治疗一直是热议焦点.虽然从NINDS 研究以来,指南始终推荐的是0.9mg/kg 的标准剂量,但由于该剂量选择来自于早期样本量较小的实验性研究,并不一定就是精确的最佳剂量.另一方面,日本自1995 年进行了随机对照剂量转换Duteplase 研究,直接通过剂量换算得出了0.6mg/kg 的剂量且写入了该国的指南.我国由于经济水平、标准每瓶剂量、医疗保险等诸多问题,因此虽然指南始终推荐的0.9mg/kg 标准剂量,但临床实际使用的是参差不一的rtPA 剂量.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对恒河猴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的超早期给予每次连续5个循环的5分钟肢体动脉血流阻断和复流(RIC)干预共2次,评价瞬时RIC在脑梗死超早期应用的安全和有效性;同时对比单肢和多肢干预脑保护效果的异同,从而优化实施方案。
在脑血管病程中,炎症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通过研究IL-1β及TNF-α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sPLA2-Ⅱ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炎症机制.以期减轻炎症,进而为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利用双光子显微镜发射激光诱导小鼠大脑皮层微梗死模型,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预处理对小鼠大脑微梗死的脑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观察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数量、功能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表达,探讨eNOS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可能调节机制.
目的:目前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炎症性疾病,是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发病机制.microRNAs 能够通过靶基因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microRNA-155(miRNA-155)及自噬相关蛋白在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以及雷帕霉素的干预作用.
急危重病人脑电监测中出现的常见异常脑电现象包括周期性放电(periodicepileptiform discharges,PEDs)、前额节律性δ 波(Frontal rhythmic delta activity,FRDA)和发作性痫性波类表现.其中PEDs 又分为单侧的PEDs(lateralizedPEDs)、广泛性PEDs(generalized PEDs)、双侧PEDs(bilatera
目的:脑微梗死作为脑小血管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与非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脑微梗死(cerebralmicroinfarcts,CMIs)可能是非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发现治疗CMIs 可能对于非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预后有重要意义.3T 核磁的发展和7T 核磁的发明为临床微梗死的检测提供了可能.本文就CMIs 和非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