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CT灌注原始图像评估侧支循环

来源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会议2015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y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软脑膜侧支循环(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Flow,LMF)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中的价值得到广泛关注。我们利用CTP原始图像提出一种侧支循环评估方法——"华山侧循环评估参数"观察侧支循环血管灌注相对延迟时间,假设这种评估方法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可预测远期临床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危险因素及ABCD3-I评分与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界定全脑灌注CT上缺血半暗带与核心区的最佳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溶栓、基线和24小时全脑灌注CT检查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再灌注率将病例分为再灌注组(再灌注率≥80%,定义核心区)和未再灌注组(再灌注率≤20%,定义半暗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体素分析、一致性检验进行体积分析,分别通过Youden指数和平均绝对差来确定阈值,从而联合得出最佳阈值。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部分因素与出血性转化后出血灶体积与梗死灶体积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因急性脑梗塞入院接受静脉溶栓的176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发病至溶栓时间(时间窗)、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目的:探讨脑梗死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供血不足患者,根据卒中风险评分(Essen评分)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两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促炎因子SAA及抗炎因子脂联素水平,比较两组之间斑块性质与炎症因子的差异。
目的:探讨和比较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初发或复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收集临床、影像学和分子标志物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循环组高血压发生率为78.72%(37/47),后循环组55.88% (19/34),P=0.026;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总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心房纤颤、家族史和吸烟史)呈低度相关,r=0.245,P=0.028;复发卒中比例58.0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皮层微梗死(Cortical microinfarcts,CMI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osis,ICAS)的关系,对皮层微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皮层微梗死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对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后中医证候要素与部分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同时采集受试者的血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目的:近年来血尿酸与卒中的相关性备受争议,本研究以首发卒中为终点事件,探讨中国高血压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5月19日至2013年8月24日期间在连云港共纳入高血压患者15352例,无卒中病史,测定入组时血尿酸水平,确定随访期间首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事件,并定期监测血压,利用Cox模型分析血尿酸与卒中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不同病变部位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域损害特点。方法:筛选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和伴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共511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MSE及MOCA评定出无脑卒中史患者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组,再将VCI组根据病变部位分为皮质型(除外关键部位皮质)VCI组、关键部位(记忆环路(海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又称Mollaret脑膜炎(Mollaret meningitis).其主要特点为反复发作的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及脑脊液的无菌性改变,脑脊液中可发现含有吞噬啐片的大量内皮细胞.症状在数天内完全消失,不留下后遗症.现将所见病例报道如下.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