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不同处理对玉米C103叶片的影响(简报)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forr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ernad早在1909年报道用根腐菌(Rhizoctionia repens)弱毒株预接种兰科植物根部,可以诱导寄主产生具有扩散性的兰醇,从而使鳞茎免受强毒株的侵染。从此,诱导系统抗性(ISR)在各种植物上广泛报道。许多生物因子(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及其代谢物等)、物理因子(如机械损害、电磁处理、射线和热处理等)以及许多化学因子都能诱导植物的抗病反应。本文采用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Bipolaris maydis race T tox-in ),利用弱的致病菌系接种(弱菌系的毒素致萎力可能较低),再用强菌系接种证明T-toxin是否能够作为激发子以提高玉米的抗病性。
其他文献
利用目前先进的监控技术和方便的网络传输技术,通过远程监控的手段,对宁夏永宁县设施园艺的病虫进行监控.在本监控系统中,利用远程视频、温湿度监控记录仪对温室中常见病虫害和温室环境进行监控;同时结合其他多种技术和方法,对病虫防治和温湿度调控提出综合建议,达到设施园艺病虫害远程监控、预测预报的目的.主要实现方法如下:首先在温室中安装高分辨率的可转动摄像头,然后通过通信电缆将摄像头连接到当地的控制计算机(目
笔者于2007年首次在大理州弥渡、巍山、南涧、宾川、云龙等县不同的玉米种植生态区域,开展了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类型药剂防治玉米灰斑病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类、丙环唑类、戊唑醇类等药剂对玉米灰斑病病菌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为61.54%~71.61%,以25%金力仕乳油、10%美世颗粒剂、12.5%施力特乳油等药剂在田间表现更突出.病害发生始期至孕穗期用药2~3次,可达控病增收的目的.
选用宁麦8号、宁麦9号、宁麦13和扬麦12、扬麦13五个小麦品种,连续3个播种年度进行6个播种期的田间试验,观察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小麦病害的发生程度.结果表明:叶锈病、梭条花叶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均有随播种期的提早而加重的趋势,白粉病则表现有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逐渐加重的趋势。
利用常规技术,通过一套含有Ht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07年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和赤峰两市的玉米产区26份玉米大斑病病菌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个类型的生理小种:0、1、3、13、13N、123N、123;鉴定结果表明,通辽和赤峰两市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开始趋于多元化,并且没有明确优势小种的存在;1号和13号生理小种虽然是主要生理小种类群,但所占比例也仅有19.2%,并且出现了能够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水稻条纹病毒引起的病毒病,由灰飞虱传播.田间灰飞虱带毒率是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因素.2008年在田间病株率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唐海、抚宁两地田间第一和第二代灰飞虱,用ID-ELISA方法对单头灰飞虱进行带毒率测定.结果表明:唐海、抚宁两地田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株率分别为2.9%和11.0%;两地田间第一代灰飞虱的带毒率分别为6.2%和15.1%;第二代灰飞虱的带毒率分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双组分调控系统应答调节子GacAxoo参与了对毒性和运动性的调控.本研究扩增和克隆了全长的gacAxoo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株BL21 (DE) pLysS中进行高效诱导表达.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Ni-NTA)进行了表达产物的纯化,对纯化产物进行了Western检测.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23kD,与预期
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简称NO)可参与调节植物多种生理代谢过程,尤其是在植物抗病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植物中NO的合成途径一直不清楚.为了明确水稻中抗病信号NO的合成途径,本研究用PCR扩增水稻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简称NR)基因Osnr,将该片段正反向连接到载体pTCK303中,构建了nr基因的RNA干扰载体pTCK303-Osnr,经农杆菌转
本研究在四川西南部的攀西地区选择撂荒地、马尾松林区和农林交错带等3个生态系统,对不同生态系统内紫茎泽兰光合器官及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等数量特征进行周年定期定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在撂荒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每平方米的叶面积平均高达15 722cm2,其生物量的积累与土壤湿度及光强显著相关;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中的紫茎泽兰群落各月生物量积累的变幅最大,系统中的生物量变化只与叶面积显著相
本文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来源于同一第一寄主植物的2个不同烟粉虱种群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用5对引物组合对一品红种群和番茄种群进行扩增,共获得117条扩增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23.4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2条.2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范围一品红种群为0.034 4~0.200 4,平均为0.121 8;番茄种群的基因多样性范围为0.055 5~0.115 3,平均为0.082 6.证明了利用S
玉米褐斑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节壶菌属玉米褐斑病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和叶鞘上,有时在果穗外苞叶和雄花上出现黄色长圆形到圆形的很小斑点,叶片上也出现横带状症状。以前在国内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但为害较轻,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适宜的气候因素出现,玉米褐斑病已由次要病害升级为主要病害,在河北省夏玉米产区大面积流行。2008年在河北省中南部发生更为严重,严重地块病株率达100%,叶片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