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初步探讨

来源 :第八届全国颈腰痛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fi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和手术技术。 方法:16例退变性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腰椎滑脱的患者采用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系统手术治疗。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对椎骨的结构破坏较小,方便植入,也提供较大空间的植骨床。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置入时椎体终板的处理,置入位置,方向,深度均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B-twin)最佳的撑开和固定效果。最终椎体间的融合需要完善的植骨。 结果:术后患者症状缓解,可早期下地,经随访4-29个月,平均13个月,椎体间融合率100%,采用otani评定标准,优良率99%,无假关节形成,无融合器移位,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膨胀式椎体间融合器可撑开并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利于椎体间植骨融合,对椎板,小关节的损伤较小,容易置入。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Transhepatic arterial chemotherapy)联合金龙胶囊的协同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TACE联合金龙胶囊治疗组(n=40)和单纯TACE对照组(n=60)。观察两组患者6、12,24月生存率,肿瘤中位进展时间,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CBR)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6、12,2
目的:探讨应用中华长城钉钩系统复位固定、峡部植骨治疗青年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对32例青年峡部裂患者进行峡部修整、局部植骨、中华长城钉钩系统复位固定。结果32例随访6个月~7年,平均随访2.5年。患者下腰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患者都获得了骨性连接、下腰痛缓解,复查腰椎X线片显示峡部裂已骨性愈合。结论:中华长城钉钩系统是一种单节段内固定,是治疗腰椎峡部裂确实有效的一种方法。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SEH)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我院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间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共1752例,术后发生SEH4例,均行手术处理,术中证实为硬膜外血肿形成。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发生率为0.23%。对4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SEH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凝血机制障碍;手术方式;术中止血不彻底,引流不畅等有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术中导致脊髓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报告自2000年2月至2006年3月,作者共手术治疗脊柱患者1357例次。分组按照术前危险因素: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病理因素和手术因素四大部分。干预措施包括:出血倾向患者术前术中应用止血药物或成分输血,控制性降压,激素,高压氧等。结果:在1357例中,有11例颈椎骨折脱位,6例胸椎骨折脱位及1例胸腰段转移瘤合并截瘫者总计18例在手术
目的:本文报告一组应用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3年随访观察结果。临床资料自2004年1月至2004年4月共有5例患者接受了前路椎间盘切除、单枚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72个月~74个月)。结果:术后无手术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有颈肩部的酸胀痛,2月后消失。所有患者在术后1~2月均已经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至随访时,所有患者脊髓及神经根性症状明显恢
横纹肌肉瘤是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15岁以下儿童,但发生于椎管内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24岁男性患者,未发现全身其他肿瘤表现却首先发生以截瘫为特征的脊髓压迫症状,经过手术切除减压,病理证实为横纹肌肉瘤。患者存活9个月,既往文献未见有类似病例的报道。本文结合该病历,回顾文献进行总结。
目的:通常重度(Cobb角75°以上)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骨骼比较僵硬,目前国内外常规治疗方案为前路松解加后路矫形术,但尚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本课题分别对经前后路联合和单纯后路治疗重度(Cobb角在75°-100°)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的结果进行了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所进行的86例重度(Cobb角在75°-100°)青少年特发性胸椎
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多的生长棒技术主要有单棒系统和双棒系统两种。两者用于治疗早期脊柱侧凸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内固定并发症、伤口感染及脊柱的自发融合等等,这些最终都导致脊柱的生长能力受到抑制从而影响生长棒技术的运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回顾此两种技术在治疗早期脊柱侧凸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各自优缺点。
目的:探讨显微微创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3例患者实施经椎间隙入路显微手术减压,保留终板、聚醚醚酮融合器椎体融合手术。观察融合情况、融合节段的Cobbs角度及椎间隙高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4个月,融合率100%,优良率88.4%。融合节段Cobbs角平均改善6.0°,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1.95mm,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Cobbs角和椎间隙高度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椎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青少年峡部裂患者进行峡部修整,局部植骨,钉—钩系统内固定。结果:30例经6-48月(平均26个月)随访,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良率97%。结论:钉钩系统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固定可靠,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应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