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变革年代的诉讼话语与知识变迁--从民国时期的诉讼指导用书切入

来源 :中国社科院,中国法律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cursor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中叶以来为官方所禁的讼师秘本,在民国初期又重新被不少书局刊刻与销售,但是到1920年代以后,它们曾经一度恢复的市场,又为另一类新式诉讼指导用书所取代。这两类诉讼指导用书均是以传授撰状技巧、提供状式范本为主要内容,其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新式诉讼指导用书明确以法律适用为争点,强调据法争讼,而旧式讼师秘本则倾向于运用冤抑控诉的策略,注重以情动人。民国时期出版的诉讼指导用书所展示的示范性诉讼话语之微妙转变(道德话语衰落与法律话语兴起),同时在另一层面上反映了其时发生在司法场域中的知识转型。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近代法律教育所传播的专业知识,逐渐落实到司法场域参与人身上所引发的效应。透过这些看似细微的诉讼话语变迁,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1920年代以后中国司法所经历的艰难但深刻的现代转型。
其他文献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载体。近些年,危害农民土地利益的事件却大量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土地产权不明晰,征地制度不规范,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民的土地相关合法利益被侵犯,且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在以上种种矛盾的刺激下,导致了目前农村征地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的状况。从法律角度,讨论如何完善相关制度,以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
社会转型期农民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政治权利、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矛盾和纠纷也更为错综复杂,可能威胁到农村社区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区作为基层治理中的的微观治理单元,在社会转型期农村矛盾凸显亟待解决之时,对现有的诉讼与非诉讼的纠纷化解模式进行思考,尝试建立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农村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社区民众的基本权益与利益需求,使农村社区长治久安。
现行森林法通过实行严格的林木采伐、运输、经营等行政许可制度,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这种方法看似简单直接,却限制了林木个人所有者种植林木的积极性,不利于保护其利益。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理念和制度设计上进行改变。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将商品林视为动产,采取较为宽松的制度,保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将生态林视为不动产,采取物权法上的基本理论,采取严格的制度,保护公共利益。
本文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修改现行法律、补充立法和制定综合性的法律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农业环境保护立法的路径、空间及可行性。
在民主法治的大环境下,阳光政府建设理念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建立阳光政府的必要性日益增强。本文由“表哥”、“表叔”、“房叔”事件引出,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出发,阐述我国当前阳光政府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而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二十年过去了,但“中国为什么会在1992年出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政策”仍是困扰人们的一个理论难题。解答该理论命题,需要创新决策分析模型。在评估理性、渐进主义、混合扫描等模型的基础上,“心电图”模型被提了出来。通过模型分析,可以发现,各种决策因素的汇集,使中国1992年的经济体制政策出台顺理成章。此外,中国市场经济政策确立过程也表明,中
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建设,可以有效保护公众生命与财产安全,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干扰。近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在预警信息的发布平台、管理规定与传播渠道等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在抗击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12年7月“韦森特”台风等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还存在着预警信息发布滞后、预警覆盖面不足、全社会预警意识淡薄、公众预
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既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危险源和致灾因素,城市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对南京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对南京目前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提升南京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已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突破传统模式,实现了点对点的“瞬时性”互动传播。受此影响,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呈现出了新特点、新机制、新规律。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规律已不再只是单纯的学术命题,而是有效开展舆情监管所必需的管理命题。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就“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特点、要素及机制展开研究。首先,文章对“高校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进
本文介绍了中国当代农村的财产制度,分析了家产制的意义及生育观念与家产制的关系。通过论述,作者希望基本阐释了家产制玉计划生育政策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