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房屋公益拆迁中公共利益的界定

来源 :江苏省行政与经济法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nj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房屋公益拆迁实质上是一种对土地及其他不动产的征收行为。现代法治社会,政府启动行政征收必须以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前提。但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性法律概念,其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尚没有一部法律、法规对其做出规定,这给政府滥用权力留下了空间。对此,应依据一定的规则,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实践中城市房屋公益拆迁之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
其他文献
理念指导行动。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法治社会,离不开司法作保障。本文提出:司法和谐是人民法院对诉讼的一种新的改革探索。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只有追求个案诉讼与整体司法运行和谐,才能实现司法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的权威,最终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与和谐正义,这也是用司法保障和谐社会的最佳选择。本文将重点对司法和谐的内涵特征、应避免的误区、应探索的诉讼模式
所谓“司法决断”是在法律体系出现漏洞与空白时,作为司法弥补的具有某种“最后意义”的一种选择。不过,由于对这一概念理解与解读之不同,有不少人容易忽视其在整体的制度框架中所应处于的地位及所能发挥的作用,并因此对其产生不同层面的误读。通过一则根据相关真实案件抽象而成的案例及对其进行的周密解析,揭示了司法过程中的法官进行“决断"所不可逾越的现实条件和必须经过的“操作程序”,进而探讨这一进路对于保障并实践法
从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分析当前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及其成因,并对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提出构思,以深化对司法公信力的研究,丰富司法公信力的“地方性知识”,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实证材料和理论基础。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法官在解决具体民事纠纷的时候应当考虑说服的技巧、调解的技巧、在国家制定法与民间习惯法规则发生冲突时要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解决民事纠纷。但如果纯粹以独立性、中立性、消极性和被动性等现代司法理念来衡量中、基层法院法官们的司法活动,可能认为不符合现代司法价值观的要求,但从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中、基层法院的所面临的司法环境来说,完成纠纷解决使命而言,又的确是合理的、有效的
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是现代社会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而司法机关和媒体作为这两种价值最主要的承载者,在实现各自价值的过程中发生着经常性的良性互动,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甚至冲突的现象。因此,法院如何协调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共同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剖析此类冲突发生的原因出发,对采取的对策展开一定的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首都中级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为完成日益繁重的审判任务,为消除成千上万案件中潜在的、影响稳定的因素,中级法院不仅案件承负过重,而且受到现行法律规定和法院运行机制的制约,审级设计中的监督指导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笔者以中级法院相关的大量数据为分析基点,探索确保首都中级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职能模式,并从立法的角度提出建议,为职能模式建立提供法律依据与保
庭审旁听制度是公开审判原则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与完善庭审旁听制度是确保司法公正的要求,也是体现司法为民的举措。通过对庭审旁听制度内容与历史发展的探析,简要阐述了落实与完善庭审旁听制度的意义,分析了落实与完善庭审旁听制度在立法、审判制度、法官素质及法院物质建设方面存有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信“访”不信“法”社会问题,是“信访洪峰”中种种信访方式表现和泛化而成的群众上访心态与现实状况。其实质是信权力—行政权力和党的权力,不信法律;信政府不信法院;信上级不信下级;是对有限政府的无限期望,是对司法公信力的严峻质疑,是法治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其主要根源,是司法公信力缺失,行政权力扩张。妥善解决信“访”不信“法”社会问题,重建司法公信力,必须增强司法终局性、独立性、权威性、和谐性、人民性、廉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一个时代主题,而涉诉信访案件数量的激增却似乎与这一主题有背道而驰之嫌。如何改进并完善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制度就成为了人民法院工作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通过降低案件受理费来缓解‘打不起官司’的难题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施行并未导致收案数量呈现出规律性上升趋势,故降低案件受理费的举措对于缓解“打不起官司”的社会难题收效甚微。诉讼成本结构问题是产生“打不起官司”现象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将因参加诉讼活动而必然发生的私人成本纳入诉讼费用的范围、重新划分公共成本与当事人成本的范围以及完善诉讼费用的裁判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