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行动到人格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常态

来源 :中国智库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新常态暨环境与健康伦理自觉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一个不断转换、更替的社会群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生态文明是和谐、关怀及爱意呈现的文明,是"情理"有机构合的文明.21世纪大学生应该是一代最为荣幸的过程性存在,其重要方面就是他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即收受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惠济.由此,在这个人生发展,人接受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过程,人进行主动性地设计思考,接受、评论及设计人生活动的重要环节,利用"生态"思想及方法影响他们,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并引导他们的行动非常必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仍然需要沿着现代教育的基本路向展开,真正切入大学生个体行为养成中,需要有观念的导向性,机制的规范性,情意的渗透性.生态文明教育应真正走进具体的操作环节,或者在具体活动中都能够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行动,使每一个活动着的个体都能自觉守成生态文明的理念及行动,继而真正体现生态文明的阳光普照.
其他文献
社会生态生产力,是指人们为了消减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实现社会生产与生态生产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促进,借助社会资源、依托生态资源,生产供给生态产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当下紧迫的时代任务.但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探讨空间的课题.当前,努力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必然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肇事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球生态治理有两种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模式属于"先发展后治理"模式,中国的生态治理模式属于"边发展边治理"模式,两者
民俗是民众中传承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生产生活经验.民俗中的许多内容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是人们协调人——社会——
习近平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从价值基础上重置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前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知和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处理上为提供
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可以把人类文明划分为四种历史形态: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不同
生活理念是人们对什么是价值合理的生活,即对什么是"好生活"和"善生活"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它指导和激励人们努力把好生活和善生活的生活理念化为好生活和善生活的现实.不
环境教育不但构成了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中国环境教育实效性并不明显,在观念上还存在着重知识传播轻责任教育、重伦理教化轻情感
雾霾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中国自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累积的结果.雾霾是种病!席卷中国的雾霾表明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严重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