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合成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O技术研究

来源 :第五届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由于工作电压高、自放电率低、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而广泛应用于便携式设备.与锂钴氧相比,锂锰氧以价格低廉、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更有吸引力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但比容量低和高温循环性能差是长期以来困扰锂锰氧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技术难题.采用机械化学活化法制备前驱体合成了多元稀土掺杂锂锰氧材料,研究表明,用稀土修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掺杂锂锰氧(LiMn<,2-y>RE<,z>O<,4>,0.95≤x≤1.1,0≤y≤0.3,0≤z≤0.3),具有较标准的尖晶石结构;掺入合适的稀土元素后所合成的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都具有较大的改善,同时也具有比较优良的高温性能.
其他文献
快速成型技术(RPM)的逐点材料堆积特性,为功能梯度材料(FGM)/零件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可能手段.然而,作为快速成型重要数据来源之一的三维CAD设计技术目前大多是针对均质材料的几何建模,很难适合几何信息和异质材料信息相融合的功能梯度材料(FGM)/零件建模要求.拓展传统CAD模型的表示方法来满足功能梯度材料(FGM)/零件的信息建模要求.对功能梯度材料(FGM)/零件设计与快速制备具有重要意义.本
本文首先提出了运动底座的串联机器人的递推牛顿-欧拉动力学算法问题,接着就此问题给出了不考虑连杆重力和考虑连杆重力两种情况下的递推牛顿-欧拉动力学算法,然后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后一种情况下的递推牛顿-欧拉动力学算法是由前一种情况下的递推牛顿-欧拉动力学算法通过改动初始值得到的,这种通过改动初始值而得到的算法具有较好的计算效率,最后将此算法应用到由清华大学设计的一种新型混联机床的动力学分析上.
本研究乃针对含高硼(≥10%,摩尔分数)之PrFeB纳米晶薄带之磁性能及相变化做一系列探讨.实验发现,以微量耐火元素(钛、锆、铌及钒)置换铁于PrFeB纳米晶薄带中可有效抑制亚稳定相PrFeB,及FeB,而生成大量且细的PrFeB及α-Fe晶粒,进而大幅提升其磁性能.当合金成分为(Pr,Nd)FeTiB时有最佳磁性值,其B=9.9kG,H=8.0kOe及(BH)=18.7MGOe而最大矫顽磁力值H
用一个新的粉体压制方程研究了由AlO粉和铜粉组成的混合粉末的压制性能.主要研究了两个体系:AlO(40~50μm)+Cu(15~25μm)体系和AlO(40~50μm)+Cu(30~40μm)体系.这两个体系的陶瓷粉末粒度相同,而金属粉末粒度不同.测量了在不同外加压力下制取的压坯的密度.采用MATLAB软件求解超限定方程组,计算出方程中所含的三个参数的值,定量研究了这三个参数与体系中陶瓷含量的关系
近净成形工艺不仅降低加工成本和原料费用,还使生产形状复杂、用压制方法不能生产的零件几何形状成为可能.本文介绍了近净成形在硬质合金工业中的应用状况.
综述了利用机械合金化和粉末冶金法制备铜基形状记忆合金的方法,探讨了利用纳米弥散强化粒子提高铜基记忆合金屈服强度,抑制再结晶,保持变形时产生的织构及其组态类型达到提高形状记忆应变的目的.
借助XRD、DTA等分析手段,研究了FeSiB块淬带的热稳定性及球磨后高压烧结条件对块体合金的相对密度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1)FeSiB非晶合金α-Fe相的初始晶化温度为469.93℃,第二相的起始晶化温度为509.37℃;2)在5.5GPa、440s烧结条件下,经球磨的FeSiB非晶粉末在P=1 084~1 207W时,晶粒尺寸在12.2~14.2nm之间,P=1 207W时,获得了相对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铝掺杂的尖晶石LiAlMnO(x=0~0.4).通过X射线衍射和粒度分析对LiAlMnO的物相与粒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铝掺杂对材料的充放电行为和电子电导率的影响.物理分析表明,合成的LiAlMnO均为纯尖晶石相,掺铝量对颗粒的粒径无明显影响.充放电性能测试表明,随着铝的掺入,材料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得到改善,铝含量越高,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越小.而电子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掺铝后降
通过机械合金化由合理配比的MoSi、钼和铝粉末合成Mo(Si,Al)粉末材料,用X射线衍射击分析了相的变化和粉末的晶粒度,用电镜扫描观察球磨得到的粉末形貌与粒度,并根据Burgio模式估算了生成Mo(Si,Al)相的球磨能.结果表明:MoSi、钼和铝混合粉高能球磨5h生成MoSi和Mo(Si,Al),没有单质粉末剩余,也无Al-Mo中间相产生;球磨40h得到的粉末粒度接近纳米极,晶粒度在21~40
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钛基体表面生长出一层致密的、结合良好的金属磷酸盐生物陶瓷膜,考察了微弧氧化时间与电流对生成陶瓷膜的影响.并借助XRD、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该生物陶瓷膜的物相组成和表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该金属磷酸盐生物陶瓷膜主要物相是CaTi(PO)(CTP).该技术与粉末等离子喷涂技术相比,具有流程短、能耗小、易于实现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