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光谱技术分析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胞外聚合物的变化

来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qand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曼光谱技术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技术可用于分析生物被膜胞外聚合物的化学成份。本文以首要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材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被膜为研究对象,用拉曼光谱技术分析了胞外聚合物的化学成分,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被膜形成情况。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细胞的粘附(12 h)、生物被膜生长(12 h-36 h)、生物被膜成熟(48 h)、生物被膜降解(60 h);副溶血性弧菌在48 h时生物被膜生成量最大。在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中,分泌的胞外物质主要为多糖、蛋白、脂质及核酸等。同时,本研究发现了18个指示特征峰,为探讨与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胞外聚合物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复杂的生物被膜系统提供了有力依据。另外,本研究通过拉曼光谱技术首次发现类胡萝卜素在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起协助作用,但其具体调控机制需进一步研究。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高杀菌效率和开发新的和更有效的感染治疗或保护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黑曲霉固态发酵柚皮体系中主要酶组分的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结果显示用阴离子交换柱和亲和层析柱从黑曲霉固态发酵柚皮体系中分离得到的α-L-鼠李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α-L-阿拉伯糖苷酶和β-半乳糖苷酶的最适pH分别为4.0-5.0、3.0、4.0和3.0,最适温度分别为50、70、60和70℃.其中,α-L-鼠李糖苷酶在50℃处理橙子果汁30 min,对果汁中的苦味物质抽皮苷的水解效率达到7
针对苹果内在组分和隐形缺陷快速检测的产业技术需求,研究基于透射光谱技术的苹果在线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研究首先设计了在线检测软硬件系统,实现苹果内部品质信息的无损在线获取.然后在线采集制备的真菌感染的隐彤缺陷苹果的近红外透射光谱,采用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不同内部缺陷程度的判别模型,预测的识别率为91%;同样参数采集的完好苹果的近红外透射光谱,在分析光谱响应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光谱预处理建
酸性电解水(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AEW)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非热杀菌保鲜技术,具有低pH、高氧化还原电位(ORP)和一定浓度的有效氯(ACC)的特性。相对于其他化学杀菌剂,酸性电解水具有快速、广谱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无害。目前,酸性电解水以其极佳的安全性能,显著的杀菌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应用于农业、医疗、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杀菌消毒。与此同时,关
食品防腐保鲜剂是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添加剂,能够保证食品的营养,利于食品的长期保存,以减少由于食品在物理、生化等条件的作用下造成的营养成分的流失,甚至变质。但不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会对食品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得食品的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所以食品防腐保鲜剂要求具有无毒、高效、少残留、对人体无害等特点。本文介绍了食品防腐保鲜剂的作用机理,概述了天然食品防腐保鲜剂的种类,分析当前食品防腐保
为改进蓖麻油制取和蓖麻饼粕脱毒技术,提高蓖麻籽加工业的经济效益,选用正己烷、甲醇、95%乙醇、丙酮和异丙醇进行蓖麻油浸提实验,采用85%、65%、45%、25%的乙醇溶液浸提蓖麻饼粕,确定适宜的浸提溶剂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95%乙醇适宜浸提蓖麻油,其最优条件为:微波变性1min、浸提1h、料液比1∶8g/mL、浸提3次.25%乙醇可用于蓖麻饼粕脱毒,其最优条件为:浸提3h、浸提温度80℃、料
为研究不同贮藏温度(4,7,10,15,25,30℃)下三文鱼中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生长的异质性情况.选取4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分别来自于淡水、海水和临床菌株,采用修正的Gompetz模型Baranyi and Roberts模型进行拟合得到生长动力学参数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根据来源不同发现不同的贮藏温度下淡水生菌株μmax值都大于海水生菌株;其中低温(4,7,1
目的 了解我国大学生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现状及观点态度并提出建议.方法 对我国30个省市共计3000个家庭随机进行转基因食品相应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率为39.4%;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率为29.2%,男性与女性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差异(x2 =51.7,P<0.05);大学生对于转基因食品所持态度普遍保守,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于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易形成生物被膜而使其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显著增强.本实验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探究了致病性(22株)与非致病性(17株)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在不同温度(15℃,25℃和37℃)下的动态形成过程.结果表明,25℃是生物被膜形成的最适温度,主要是因为25℃时细菌鞭毛运动性强,促进了胞外多糖等物质的分泌而形成大量的生物被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5
大肠杆菌作为一种致病菌,会导致鱼类制品原料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大肠杆菌在鱼鳞表面形成被膜的动态过程、酸性电解水对其清除作用以及酸性电解水对生物被膜内的大肠杆菌的杀死作用。本次研究主要运用了扫描电镜、提取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以及活菌计数方法来表征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大脑杆菌可以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电解水对鱼鳞表面的大肠杆菌被膜具有清除作用;酸性电解水对生物被膜里面的
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植物免疫及植物糖生物学是新兴学科和国际热点研究领域,糖链植物免疫诱导剂能显著提高植物免疫力,是近期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也将对食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植物免疫诱导剂是一类新型生物农药,它可以提高植物免疫力,不仅表现在激发植物免疫抗病性,还诱导植物抗寒、抗旱性,与化学农药混用,大大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降解农药残留能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