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铜套铸造工艺的改进及生产实践

来源 :2008中国铸造活动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K铜套的原铸造工艺主要存在着充型不足、表面粗糙、机加工余量大三个问题。节约资源和环保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解决这三个问题。经过对原铸造工艺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新的铸造工艺,通过把砂型改换成铁模,增大充型压头等方式圆满地解决了原铸造工艺存在的问题。生产实践表明,新的铸造工艺已经基本达到近净成形的要求,成本低、效率高、稳定性好,值得大力推广。
其他文献
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离心力场下液态金属中夹杂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夹杂运动速度方程。结果表明:夹杂的运动分解为竖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无论是竖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夹杂物的运动阻力根据雷诺数不同.均分为三种情况;夹杂开始运动后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当阻力和动力相等时,加速度为零,速度此时为最大,之后速度逐渐减小;夹杂的运动速度随着旋转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旋转速度越大,夹杂运动越快,越不利于夹杂缺陷
对导板失效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导板失效主要是由热疲劳和高温磨损引起;对三种高温合金材料导板耐磨性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通过观察金相组织,指出合适的碳化物尺寸,且均匀分布于基体,对提高材料耐磨性有利;研究了导板工作表面裂纹扩展规律,减小碳化物尺寸各向异性,可减缓裂纹扩展趋势。
在铸造凝固过程中,铸件和铸型的接触面上会产生空隙即热阻,它的大小是空间和时间的变量,主导着热传导的过程,通常在铸造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中用界面传热系数表示热阻的影响。本文以ANSYS软件为平台,在模拟铸造凝固过程的温度场时,首先考虑了铸件与铸型的接触位置以及不同界面传热系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然后采用0.618黄金分割法选取该系数,应用最小二乘法,建立起界面传热系数与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对铸造系统凝固过
国内从90年代中期开始对SLS技术进行研究。与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点扫描SLS技术相比,变长线扫描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与设备具有成型尺寸大、成型效率高的优势。
运用有限元模拟仿真软件对镁合金轴承保持架进行挤压铸造过程的数值模拟,得出最佳的挤压铸造工艺参数。模拟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浇注温度710℃,模具预热温度180℃,冲头压射速度25mm/s,比压200MPa,保压时间20s左右。在这组优化的工艺参数下,通过对液态合金的充型及凝固过程的可视化观察,有效地预测到易产生缺陷的部位,从而在实际的生产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缺陷的产生,优化挤压铸造过程。并建立
本文运用了流体力学模拟软件CFX模拟了铝合金熔体的旋转吹气搅拌实验,研究了转速、气泡大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并从体积分数分布、流场速度分布以及气泡大小等方面对铝合金熔体旋转吹气搅拌净化过程的内部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速和气泡大小对铝合金熔体旋转吹气搅拌净化过程内部流场具有重要影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首先,在分析曲轴箱总体结构的基础上,确定较好的造型方案,用UG造型软件进行了三维造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T-Star对铸件(无冒口及浇注系统)进行温度场模拟及缩孔计算,找出全部热节位置。根据铸件中出现的热节位置,确定进行模数计算的结构分体,然后根据这些结构分体,按照铝合金的特点进行冒口设计。接着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其进行充型凝固的模拟评价,调整冒口系统及调整浇注系统进行铸造工艺优化。最后
针对465Q缸体铸件的气孔缺陷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艺设计造成。通过对原工艺的浇注系统进行改进,结合铸件结构以及型内布置情况,采取不同部位不同的内浇口截面分布,同时在铸件缸筒顶面设置了溢流冒口和出气片,较好地解决了465Q缸体一箱四件的气孔缺陷,使产品合格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5MW风力发电轮毂铸件重达12t,为大断面球铁,材质要求为ENGJS400--18LT,要求对联体试块做-20℃低温冲击试验和对所有关键部位进行UT探伤,工艺难度极大。主要技术指标如下:σh=395MPa;σ0.2=220MPa;δ=19%;HB145;-20℃低温冲击值为:3个试样平均10.50J,最低10J。球化率90%,球径大小6级,铁素体含量95%。UT探伤结果未发现3级以上的铸造缺陷
本文通过调整离心铸造工艺过程中的离心转速、冷却方式、金属液浇注温度等参数,对比分析了一种含镍约17wt%的高温耐磨多元铜镍合金铸锭的宏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获得了纵截面宏观组织全部为等轴晶的铸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