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中上新统沉积体系和有利勘探方向

来源 :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的一个重要含油气区,是我国大型近海富油气盆地之一。根据盆地区域性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琼东南盆地中上新统可划分为两个二级层序和六个三级层序。通过对盆地40多口井岩心、录井、测井和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中上新统主要的储集砂体有滨海砂岩、浅水台地灰岩、浊积水道砂体等,其中滨海砂岩是最有利的砂体。在地震反演岩性预测和地震相识别的基础上,以层序为框架,通过综合分析盆地各层序沉积相图、砂体展布图和断裂体系图,认为琼东南盆地中上新统有利的勘探层位是SQ1、SQ2和SQ3;SQ1有利的勘探地区主要分布在崖南西部、宝岛北部、北礁南部等地区,SQ2主要分布在崖南南部、松东东部、北礁东部等地区,SQ3上要分布在崖南北部和松西西部。
其他文献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经获得了重大的天然气发现,正逐渐成为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然而,南海北部独具特色的地质背景、复杂的构造属性与成盆机制,己成为制约深水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关键。鉴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存在的分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南海北部深水区构造属性:①以多尺度构造分析为手段,从大南海地区板块(微板块)活动规律、南海形成演化、南海北部陆缘构造特征三个层次分析北部深水盆地构造
拉张因子是描述伸展型盆地地壳拉张程度的系数,根据McKenzie提出的经典理论,岩石圈的纯剪变薄程度是用单位长度的伸展指数,即拉张因子β来定量描述的,岩石圈各层的仲展具有不均匀性,从陆到海的伸展也共有不均匀性。本文基于前人提出的理论,根据14条长电缆的测线数据,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计算了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自云凹陷的全地壳、上地壳、下地壳拉张因子,揭示了南海北部陆坡区由表层到深层,由陆向洋地壳结构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浅水区探井陵水组沉积岩有机质分子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与加拿大盆地Beaufort-Mackenzie地区油气勘探的类比,对其在深水区的生油气潜能作出了评价。
中国聚煤盆地演化的趋势和特点,即中国的聚煤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向小型化与群体化和多元化、多样化,由浅海、滨海向地向陆相盆地演变,中、新代以小型陆相盆地为主,且群体化。新近纪和古近纪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之一,古近纪聚煤盆地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省区,是全球性第三纪环太平洋聚煤带的组成部分。以渤海湾黄县古近纪聚煤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含煤盆地为例,分析了古近纪海域区盆地的成煤环境与聚煤模式。以沉积环境为导向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由于海上油气勘探获得的烃源岩地球化学资料有限,对天然气的成因与来源形成了不同认识。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南海北部各盆地天然气研究资料的综合对比,认为珠江口盆地LW3-1气田、WC10-3气田和PY30-1气田天然气主要为湿气,生成于高成熟演化阶段,成气母质主要为Ⅱ型。LW3-1-1气田甲烷氢同位素组成分布于海相与陆相淡水-微咸水来源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组成的过度区,
本文在系统分析了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识别了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界面,并进行了崖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层序构成主要为古近系复杂断坡型,由多级断裂形成的断坡带,可分为高水位断坡带和低水位断坡带,分别控制着高水位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的展布;由单一断裂控制的断坡带二者合而为一,坡折以下表现为粗碎屑沉积体系的垂向叠加。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边界主要为不
利用高分辨率3D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白云陆坡三维地震工区内7个海底峡谷的地貌及沉积充填特征开展了研究。根据峡谷现今地貌特征,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段。利用地震反射振幅、连续性以及外部形态等,识别出了峡谷侵蚀基底以及谷底沉积体、谷壁滑塌体两种峡谷充填物。通过对峡谷不同位置的地貌特征以及沉积充填特点的研究,将峡谷划分为上部侵蚀下切段、中部滑塌拓宽段以及下部沉积充填段三段,最终提出了白云陆坡区海底峡谷的沉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用类型,据此可划分出5种上要的成岩相组合:早期碳酸盐胶结弱溶蚀相、弱压实强溶蚀相(3800m)。其中深水区储层主要受控于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孔隙度分布在10-20%之间。为Ⅲ类储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的分析,研究区内发育大量的粒间和粒内溶蚀孔。在大量实测物性参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白云凹陷第三系储层存在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分布在2750-3500米和3800-4600米两个深度段。通过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证实了形成次生孔隙的原因主要是有机质成熟时释放的有机酸和成岩过程中有机质脱羧作用产生的CO2形成的酸性水对长石、含长石火山岩屑、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和生物化石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上渐新统到早中新统沉积相发育特征及凹陷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上渐新统珠海组及早中新统珠江组属两个不同阶段的沉积充填过程。珠海组发育浅海三角洲相沉积,钻遇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沉积物以富砂为特征。此时期陆架坡折带位于白云凹陷南坡。珠江组发育浅海相及半深海相沉积。沉积物以高泥质含量为特征。珠江组沉积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