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弓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颅咽管瘤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iu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4%,占小儿脑肿瘤的5%~10%。对其临床研究已比较深入,特别是外科手术入路以及手术切除均有较多文献报道。常用手术人路如翼点入路、经纵裂经胼胝体一终板入路、经鼻蝶人路等。虽然各种人路具有一定优点,但也存在其缺限。近年来作者采用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鞍区肿瘤取得经验,从2004年4月至2010年5月,同期除采用其它人路外,采用该法切除颅咽管瘤31例,效果满意。重点就病例选择、手术切除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几个重点问题作一分析。
其他文献
脑干腹侧一斜坡区域位置深在狭小,毗邻解剖结构复杂。起源于此区域的病变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一直是颅底外科的研究重点。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的发展和手术器械的改进,对于脑干腹侧病变手术的安全性及全切除率不断提高。但对于有效治疗广泛侵犯整个斜坡区域的巨大肿瘤或椎一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仍是个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我采用“远外侧-乙状窦前联合入路”治疗了1例颅内外沟通之巨大岩斜区颈静脉
垂体腺瘤手术已有百年历史,手术的人路大致分为经鼻蝶、幕上开颅及联合人路三种方式。目前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尤其是颅底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颅和经蝶的适应证都有了扩展,一般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越来越安全、有效。但是,因侵袭性垂体腺瘤经常侵及前中颅底、海绵窦、第三脑室及下丘脑等重要结构,个别甚至完全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生长,目前对这一部分的治疗国内外文献尚无相关报道。为此,对我院神经外科2004年1月至200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生率仅次于胶质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垂体瘤分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侵袭性垂体瘤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因其侵袭性强,手术难以完全切除,且术后复发率高等特点,成为临床上治愈垂体腺瘤的棘手问题之一。而目前对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仍不明了。它可能是一个由多基因共同参与、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进一步研究其发生发展机制意义重大。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经鼻蝶鞍区肿瘤切除术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和患者所采纳接受,我院自2005年采用该术式(经鼻蝶显微镜及神经内镜切除)以来,已成功切除垂体瘤近500例,但其中4例术后发生颅内暴发性感染,其中2例死亡,2例治愈,现就其诊段及治疗作初步探讨。
胶质母细胞瘤通常向正常脑组织广泛侵袭生长,导致手术无法全切肿,部分肿瘤往往在短时间内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病人接受手术同时辅以放化疗,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2个月(1)。既往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基质金属蛋白激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促进胶质瘤的侵袭起着重要作用(2,3).LRIG1基因是LRIG(Leucine-rich:Repeats andImmunoG
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相关基因的异常是胶质瘤发生和侵袭发展的分子基础,近年来,有关胶质瘤的相关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7基因(Epidermal growthfactor-like domain7,EGFL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编码一类分泌性蛋白的高度保守基因,参与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一张力蛋白基因(Ph
胶质瘤多呈侵袭性生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而多数恶性胶质瘤细胞对放疗及化疗抵抗,使临床治疗疗效欠佳。恶性脑胶质瘤被认为是一系列多基因改变累及的结果。经典Wnt通路失调及核心成员异常表达是肿瘤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原因(1-2)。Wnt信号系统的激活与脑胶质瘤密切相关,不同级别胶质瘤大都伴有Wnt信号激活(3)。Pygopus是近年新发现的Wnt信号系统中重要的功能蛋白,Pygo2是pygopus的主要效应
脑胶质瘤目前治疗现状人脑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最为常见的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颅内全部肿瘤的50%(1)。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对其治疗效果不佳(2)。尽管近年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胶质瘤的诊断治疗总体上取得了进步,但对胶质瘤患者(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的疗效并
病例报告例1男,42岁。因“糖尿病8年,肢端肥大6年”入院。患者8年前因多饮、多尿诊断为2型糖尿病,间断服药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持续在10mmol/L以上。6年前手脚逐渐变大、头颅及面容宽大、下颌前突、颧骨高、鼻肥大、唇增厚、牙齿稀疏,自己及家人均未察觉。后因别人提醒,行头颅CT检查提示“鞍区占位病变”,核磁提示“垂体腺瘤”,大小约1.5cm×1.5era×1.8cm,边界清,增强均匀,未突破鞍
颗粒细胞瘤(Cranular cell tumour,GCT)是一类以胞质中含有丰富嗜酸性颗粒为特点的肿瘤,多发生于舌、皮肤及消化系统,罕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自1893年首次发现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至今,全部英文文献共报道50例(1,2)。现对我院2010年3月收治l例神经垂体GCT患者,以及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国内确诊并报道的6例神经垂体GC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