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生产需求谈江苏肥料产业的发展

来源 :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zhang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讨论分析江苏化肥生产现状,提出江苏肥料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集闽东南不同母岩发育的5种耕作土壤,开展花生钾素耗竭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花生长期累计供钾量最大相差近10倍,紫色土和灰泥田的供钾量最大;长期耗钾过程中,速效钾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最低值"上;土壤缓效钾由于含量低,难以再被旱作物吸收利用;速效钾和矿物钾是花生长期吸钾的主要给源,是评价土壤供钾能力的重要数量指标.本研究建立了土壤—作物系统长期耗钾下的动力学模型,表明不同土壤供钾动力
发展绿色食品(Green Food)芦柑是21世纪农业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开拓国内外市场,满足人们消费新观念、实现绿色与健康的主要内容,本文介绍红壤山地绿色食品芦柑栽培技术,主要通过创建园内外部环境条件,爆破松土、熟化土层,营养诊断,实行优化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控制树体挂果量,综防病虫害,保护水源,实行节水浇灌,适时采收七方面措施进行无污染,无公害生产优质芦柑,使芦柑果实达到绿色食品A级安全
不同植物种类和组织部位铝的含量差异非常大,同时也说明铝在植物体中流动性差.土壤中有效铝浓度超过临界值时,植物就表现出铝毒症状,主要表现在根部:不同植物耐铝能力相差很大.铝对植物体产生毒害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1)阻碍植物对其他养分的吸收和利用.(2)阻碍细胞分裂.(3)干扰植物体代谢活动.
进行了流入施肥法可行性、流入肥肥效及替代进口试验.结果表明:流入施肥法与人工撒施,均能使肥料在田间分布均匀,流入施肥法比人工撒施增产3.4%,流入施肥法是可行的;日本流入肥和国产复合肥流入施入田间3~4d后,在田间分布都较均匀,日本流入肥和中国复合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相差不大,可用国产复合肥料替代进口;吸附试验表明,施肥5d后,流入肥料和其它氮素肥料中氮素的吸附率达82.5%-89.8%,流入施肥后
通过为期2年的小区(2.8m×1.0m)试验,研究了旱作水稻-小麦轮作条件下接种蚯蚓对施用玉米秸秆(第一季用量1500g·m,以后各季为750g·m)农田土壤C、N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10条·m或20条·m环毛蚓(Pheretima sp.)对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无显著影响,蚯蚓活动未造成土壤C库的衰减,土壤C、N基本维持平衡.接种蚯蚓处理土壤N的矿化作用增强,矿质N含量提高,并主
通过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灰漠土无机磷形态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1)新疆灰漠土无机磷以钙磷为主,其中Ca10-P和Ca8-P占无机磷总量的81.5%,Ca2-P仅占2.3%,O-P、Al-P、Fe-P分别占6.1%、5.9%、4.2%.(2)Ca2-P是灰漠土中主要的速效磷来源,其次是Al-P和Fe-P;Ca10-P和Ca8-P是灰漠土的磷库,如何促进Ca10-P和Ca8-P向Ca2-P转化是提高灰漠
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缓释性氮肥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供试缓释氮肥中的两种增产效果大于尿素,另外两种小于尿素.五种肥料的产量和水稻的吸氮量顺序均为:IBDU>OM>U>GUS>CDU>CK,其中IBDU和OM比尿素分别增产6.24%和3.09%;而GUS和CDU比尿素分别增产6.94%和13.66%.2)施肥9d后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最大,依次为:U>OM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硅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cv.G101)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对向日葵生长、叶面积的影响不大,但最大展开叶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并且,在正常水分供应和水分胁迫条件下(-5ba),施硅均明显降低了向日葵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同时,体内硅含量显著增加.
本文通过模拟淋洗试验研究了腐植酸肥料对土壤养分控释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腐植酸类物质对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速效钾具有保持能力,延缓了土壤中养分释放和淋失的速率;同时对介质的pH有缓冲作用,并能平衡介质中的盐分浓度,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说明施用腐植酸肥料既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又有利于减少施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通过大田与盆试验以及室内分析,研究覆膜旱种稻田生态系统NO排放的机理.结果表明,大田水稻全生育期内覆膜旱种稻田NO的平均排放量(0.96ug.m.h)远远大于常规水稻田的排放量(0.052ug.m.h).盆栽试验覆膜旱种稻田土壤NO平均排放量是常规水田的3.31倍.不论是旱种还是水田,只要增加硝态氮源,土壤NO的排放就极显著增加.氮素形态对土壤NO排放量贡献的大小顺序为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