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问题

来源 :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糖尿病及心房颤动。CHF是一种常见病,且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合并CHF的卒中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无CHF的卒中患者。本文提出临床上必须重视CHF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问题,对有适应证的患者进行规范抗栓治疗。同时,迫切需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试验以明确CHF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并提高对CHF患者卒中预防更多治疗选择的认识,改善这类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其他文献
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一过性肺水肿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已经在一些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被阐述。因为一过性肺水肿与双侧肾动脉狭窄在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有共性,所以将其命名为Pickering综合征。本文将从其发病率、病理生理学、临床研究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叶主动脉瓣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异常,几乎影响1%~2%的人群。据估计寿命足够长的所有二叶主动脉瓣患者将出现结构性主动脉瓣的问题,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二叶主动脉瓣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已经显示NOTCH1基因突变与二叶主动脉瓣发生有关。二叶主动脉瓣患者近侧主动脉直径明显大于三叶主动脉瓣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瓣膜血流动力学紊乱。经验提示,这点与二叶主动脉瓣患者急性主动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本文对二
1953年人工心肺机的诞生,使常规心脏外科手术成为可能。近几十年来,人工心肺机及体外循环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机器的小型化和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使体外循环系统可以在心脏外科手术室之外使用,这对突然心肺衰竭的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患者不仅能得到立即有效的心肺支持,也可以转送,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些新技术的安全使用需要具备许多先决条件,包括具有资质的人员、设备及监测的参数等。本文在此对体外生命支持
滋养血管又称“血管中的血管”,它对大血管壁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支持。血管中层若缺少营养物质或氧气供应会发生变薄和组织坏死。主动脉管壁内的滋养血管破裂可通过引起动脉壁分离而致使壁内血肿或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形成。本文对主动脉疾病中滋养血管分类、病理生理特点及其功能,以及滋养血管在主动脉疾病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多瓣膜疾病并不是一种少见的临床情况,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制订相应的标准化的治疗策略,即便是ESC、ACC或AHA关于瓣膜性心脏病的指南也没有证据级别高的非常全面的相应描述,因此,本文现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多瓣膜疾病的病因、评价及治疗策略进行探讨。
随着国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硬化和钙化及其最终所致的主动脉瓣狭窄(AS)发病率日益增高。65岁以上的欧美人群中25%患有主动脉瓣硬化,约1/6的主动脉瓣硬化最终进展为AS,75岁以上人群AS发病率高达4%以上。约一半的轻中度AS患者将进展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严重AS,出现心绞痛、气促、晕厥甚至猝死等心脏事件,对其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
低血糖症是阻碍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可对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发作可造成神经细胞死亡,导致永久性大脑功能损伤。此外低血糖症还对社会和个人的经济造成严重负担,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可影响幸福感、生活质量和生产能力,还可能剥夺他们驾驶和工作的机会。加强对低血糖症的预防和管理对个人及社会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糖尿病低血糖症影响因素、分类及对驾驶问题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的治疗策略。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且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新近的研究表明,CHF也是一个免疫激活的过程,与机体的炎症过程密切相关。心力衰竭时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处于失衡状态。促炎症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形成许多正反馈环,导致所谓“炎症级联效应”的发生。本文将CHF与炎症的联系以及抗炎疗法对于治疗CHF的意义分别进行阐述。
心力衰竭(HF)患者常见贫血。随着HF的严重程度增加,贫血的发生率升高.WHO将贫血定义为血红蛋白水平,女性<120g/L(7.5mmol/L)和男性<130g/L(8.1 mmol/L)。按照这个定义,有22%~37%的HF患者合并贫血,甚至有的研究报告发病率超过50%。贫血的HF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在一个超过15万HF患者的荟萃分析中,合并贫血患者的死亡率几乎是未合并贫血患者死亡率的2倍;经过
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表现有运动耐量的减低,临床上也发现过度的运动负荷常常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恶化的诱因之一。在多数情况下,临床医师会建议患者避免接触各种引起不适症状的刺激。由于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后常出现明显的气短不适,于是人们也就错误地认为应该减少心力衰竭患者运动量以提高每日的舒适度。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运动锻炼可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系统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