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对RPFA-I离子交换纤维去除As(Ⅲ)影响

来源 :第四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PFA-I离子交换纤维用于吸附去除As(Ⅲ)的实验中,水体pH值对吸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的范围内,当溶液的酸碱度过强,RPFA-Ⅰ对于As(Ⅲ)的饱和吸附容量会随之降低;当pH接近中性时,RPFA-Ⅰ对As(Ⅲ)饱和吸附容量都在1mg·g-1以上,在pH=6.2时,饱和吸附容量达到最大(1.636mg·g-1)。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2007年9月份的太湖及黄山采样全面数据评判太湖水质,分析了太湖的富营养化特征和污染较严重的物质及其可能来源,为进一步治理污染的决策和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对福建省主要产区采集的典型海洋底栖生物一牡蛎、菲律宾蛤仔、缢蛏、坛紫菜、海带样品中的14种稀土元素进行测定。五种海洋底栖生物体中稀土元素含量为0.0001(Dy, Ho, Tm, Yb,Lu)-10.11mg/kg(Ce),总稀土含量在0.0011-46.21mg/kg之间,各地区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有一定差异。经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明,五种典型海洋底栖生物均为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
采用柱前冷阱二次富集法测定了黄海西岸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海滨湿地芦苇带、盐蒿带、米草带、光滩带等点采集的气体、土壤样品的PH含量,在样品中检测到了PH,计算得到了各采样点的PH和释放情况。同时我们还测定了气体样品中的主要种类的温室气体含量。结果表明,海滨湿地PH的释放可能与NO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与CO、CH相关性不显著;同时,海滨湿地土壤中的结合态磷化氢的含量与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存在强负相关
利用中国FACE平台,盆栽试验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CO2浓度比正常大气高200μmol mol)对污染土壤中元素铜的植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降低了各个铜污染级别的水稻根、地上部和谷粒对铜的吸收,并且在整个生长期的各个阶段都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分析土壤中铜赋存形态变化的结果显示,在FACE条件下的水稻土中,可交换态铜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增加,与有机物(富里酸和腐殖酸)络合
研究了溶液中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存在对Cu(Ⅱ)与δ-MnO间吸附平衡性质的影响。结果表:BSA存在下,当pH=5.0时,Cu(Ⅱ)吸附率几乎不受BSA的影响;当pH=2.0和pH=3.0时,Cu(Ⅱ)吸附率随BSA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当BSA存在及pH=3.0时,Cu(Ⅱ)的等温吸附线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但Cu(Ⅱ)饱和吸附量由29.50mg·g降低到25.97mg·g。
文章首先采用固体表面荧光技术(SSF)直接研究吸附于红树叶片表面的蒽(An),同时考察了多种因素对红树叶片吸附An的影响;然后采用荧光显微技术(FM)从微观层面上对吸附于叶片中的An进行研究;最后采用双光子共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TPCLSM)进一步研究An在叶片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实验表明,An进入叶片的最大深度为21.18μm。
在pH 7.2 NaHPO-NaHPO缓冲溶液及聚乙二醇-6000存在下,氰戊菊酯(Fen)与兔抗氰戊菊酯抗体(Fen-Ab)发生免疫反应,形成具有一定疏水性的免疫复合物微粒,在390nm处有一最强共振散射峰。在最佳条件下,氰戊菊酯(Fen)浓度c在0.20~6.40μg·mL范围内与390nm处的散射强度△I呈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测限分别为△I=23.05c-1.39、0.9978、0.
当前,已有不少关于树皮和松针作为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生物指示物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采集了电子废物污染地区不同松树及其同一棵松树(n=4)的松果,树皮,松针样品,利用同位素稀释一高分辨气质联用法对这些样品中PCDD/Fs,PCBs和PBDEs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PCDD/Fs总量及毒性当量(WHO-TEQs)分别为:松果中3487.56±1046.17和40.38±12.01,树皮中2061.
苯系化合物多是强致癌性物质,当水体中含有微量此种物质时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本文通过实验就多种离子交换剂对苯系物的吸附做出比较。
本工作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纳米结构的新型复合氧化物光催化剂,该类催化剂具有很高光催化活性以及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活性和稳定性。本工作还对Bi2W06, Bi2Mo06, ZnW04, Ba5Ta4015等纳米颗粒、纳米片、纳米棒结构的新型光催化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