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高校空间设计的探讨--以云南国土资源学院阳宗海校区设计为例

来源 :第三届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云南国土资源学院阳宗海校区设计的思考,对高校校园空间,特别是山地校园的特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对理性的山地高校空间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空间自然化和人工结合原则、空间展示地域性原则和空间布局可持续原则,通过对原则的把握,反馈到规划和建筑布局上面,为山地高校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可行性的探索.
其他文献
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为研究区域,在黑土农业生态数据库的支持下,获得各种图件和数据,在ArcGIS中对多源数据进行处理,应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加法模型等方法,利用ModelBuilder工具和Pyhon脚本建立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壤肥力评价的定量化、自动化、模型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介于0.57~0.84,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高南低.松嫩平原黑土农田土壤肥力评价可以为指导该区域农业生产及制定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存在正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空间格局上,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呈现东南-西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且以西昌、攀枝花为2个核心呈核心
山前地带是山体与平原接壤的过渡区域,汇集丰富的风貌要素,在山前地带风貌规划中视觉分析技术手段具有整合、优化与控制作用.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山前地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态环境交错、人文资源集中和新兴城镇发展的风貌特征,结合视觉分析相关理论和实际调研的修正,对山前地带进行视点品质评价及分析、静态视廊与动态视廊分析和视景的体量及美学分析,解析其在风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提出提高视点品质及补全视点
快速的城市化正在破坏我国山地城市的特质性,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延续与发展山地特色是大家的共识,其中,"山-城"关系是山地城市最主要的特征点.结合具体案例,对传统山地城市“山一城”关系模式进行了研究,针对重庆主城的“山一城”关系营造提出保护、整合、控制等建议。
高质量的城市空间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保障,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山地城市广场设计中往往套用平原广场设计手法,呈现出平面几何、功能单一、结构二维的物质空间形态,广场与人、广场与环境难以发生互动,缺乏应有活力.本文借鉴人工生命科学研究的"近可分解系统"概念(nearly decomposable systems),采用分层次的等级结构方式来进行山地城市广场空间的再生研究,提出山地城市广场
本文介绍了鲍姆施拉格和埃伯勒(BE)的建筑设计特点:他们的贡献在于在地方性、可持续性、时间性、灵活性以及高舒适和低能耗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并进一步阐述他们对"好建筑"(good building)的独特理解,对灵活性(flexible building)设计运用的重视,对节能(low energy)特别是"被动式"设计的研究以及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经济性(economy)的解决办法.文章最后通过总结
山地是地球上景观最为丰富的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山地景观有着迥然不同的认知与选择.本文从传统生气观念入手,分析国人认知山地景观的思维特点,揭示其"形-气-意"的感知过程,总结其阴阳合和、动静相生的审美标准,探究古代"吉凶"观念驱使下的选择之道,解谜民间喝形认知现象背后深沉的文化蕴涵。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冲击下,山地城市文化景观在原有多样化、脆弱化的基础上体现出"破碎化、孤岛化"的特点.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城市规划学视角,结合重庆案例分析,提出保护、建立和完善复合型廊道体系,缝合"破碎化"的城市文化景观,试图为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山地大都市核心区是城市发展的特殊区域,由于山地的特殊背景,"人多、地少"成为限制发展的两大难题,超高层建筑具有高度整合山地大都市核心区配套资源,充分释放山地大都市核心区城市空间,提升山地大都市核心区总体形象等优势,应遵循适当集中原则、防灾减灾原则、低碳生态原则和“因山地制宜”原则。
首先讨论传统山地建筑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方面的整体适应性,分析当代山地建筑的地域性创新存在着技术与文化及艺术相结合的肓点,指出突破这一格局的希望在于技术理念的革新,尤其是生态技术理念的革新.进而探讨当代山地建筑生态技术与人文情感在建构、空间、环境等方面的整合途径,提出地域性创新的关键是贼予技术以生态适应的意义和文化适应的意义,使得地域性与技术性并进,体现出整体的生态适应性.无论从环境层面,还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