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地城市“山-城”关系研究--以重庆主城为例

来源 :第三届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0051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的城市化正在破坏我国山地城市的特质性,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延续与发展山地特色是大家的共识,其中,"山-城"关系是山地城市最主要的特征点.结合具体案例,对传统山地城市“山一城”关系模式进行了研究,针对重庆主城的“山一城”关系营造提出保护、整合、控制等建议。
其他文献
综合科学考察是获得资源环境本底资料的重要手段.由于综合科学考察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时空范围广、数据类型复杂多样,这给其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的规范化带来挑战,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本文以近年来中国、俄罗斯和蒙古科学家共同开展的东北亚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为对象,研究构建了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整编、数据管理与共享三类规范构成的考察数据标准规范体系.该体系共有23项标准规范,其中,数据采
本文首先对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现状做了简要介绍,阐述了建设文献自动标引系统的意义.通过对自动标引方法的研究和对汉语自动标引难点的分析,对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自动标引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设中国化学文献自动标引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总体设计;最后总结了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数据库是重要的科技资源,数据库被引用标注的频次是客观反映科技资源应用服务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中国知网的全文检索结果为依据,分析了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自2006年以来被引用标注的情况,并与相关数据库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在近5年半的时间里,被各类文献引用标注286次,占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系统总被引用标注频次的47.83%,是被引用标注频次最高的数据库.这一结果表明,人地
数据—模型—计算—可视化是黑河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研究的一条重要主脉.针对黑河流域研究的集成性、综合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本论文拟建立一个能够整合数据观测、数据传输、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模型管理、模型计算、结果可视化与协同工作环境于一体的科研支撑平台,来有效地支持黑河流域生态、水文模型集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数据观测、采集、传输、管理、共享、处理、分析、模拟、计算、可视化一体的3M(monit
针对黑河流域以模型为核心和基于Web的在线模型应用需要,以综合集成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研究的协同工作环境为基础,开展了黑河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的e-Science环境构建,建立了支持科学模型在线研究与应用的工作流程、数据库、模型库,部署了SSIB、小波分析、马尔可夫分析,以及陆面过程数据同化等在线应用模型,形成了黑河综合集成研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从而为回应流域管理目标,提高黑河流域数据共享、模型模
大气颗粒物(PM)已经成为城市及城市群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指标,传统方法主要采用定点采样的分析与监测方法,精度较高,但耗时费力,而且很难从空间上反映其分布特征.本文利用我院科学数据库提供的MODIS共享数据和6S模型,运用改进的暗像元方法反演得到500m分辨率的珠江三角洲气溶胶光学厚度,并通过引入大气边界层厚度数据和空气相对湿度数据校正得到干空气状态下地面气溶胶消光系数,通过消光系数与PM10大气颗
为给喀斯特区域的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通过3S (remote sensing,R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对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1986年、1995年和2000年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景观尺度上,破碎化程度先减少后增加,斑块形状先趋于规则后
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为研究区域,在黑土农业生态数据库的支持下,获得各种图件和数据,在ArcGIS中对多源数据进行处理,应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加法模型等方法,利用ModelBuilder工具和Pyhon脚本建立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壤肥力评价的定量化、自动化、模型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介于0.57~0.84,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高南低.松嫩平原黑土农田土壤肥力评价可以为指导该区域农业生产及制定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存在正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空间格局上,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呈现东南-西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且以西昌、攀枝花为2个核心呈核心
山前地带是山体与平原接壤的过渡区域,汇集丰富的风貌要素,在山前地带风貌规划中视觉分析技术手段具有整合、优化与控制作用.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山前地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态环境交错、人文资源集中和新兴城镇发展的风貌特征,结合视觉分析相关理论和实际调研的修正,对山前地带进行视点品质评价及分析、静态视廊与动态视廊分析和视景的体量及美学分析,解析其在风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提出提高视点品质及补全视点